【摘 要】
:
20世纪末,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强烈地震,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命运面临严峻的考验。值此危机时刻,以福山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抛出了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历史终结论”,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新世界秩序”。面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被边缘化的困境,德里达以《马克思的幽灵》作为反驳,提出了“新国际”概念。德里达是解构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解读,推动了形而上学批判的深入发展。《马克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强烈地震,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命运面临严峻的考验。值此危机时刻,以福山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抛出了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历史终结论”,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新世界秩序”。面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被边缘化的困境,德里达以《马克思的幽灵》作为反驳,提出了“新国际”概念。德里达是解构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解读,推动了形而上学批判的深入发展。《马克思的幽灵》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读的基本逻辑、基本方法和基本结论,这些内容就构成了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在文中,德里达首先对“历史终结论”展开了论述,认为“历史终结论”的背后其实就是“欧洲中心论”。由此,西方自由民主制成为了德里达的解构对象。德里达指出“历史终结论”是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看待世界的发展问题,它掩盖了自由民主制度下的深重苦难,并且忽视了中国的崛起,因此不具备可信度。同时,德里达认为“历史终结论”的针对对象马克思主义也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他在对马克思的幽灵进行解构的过程中只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弥赛亚式允诺”,这也是他所认为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继承的马克思的宝贵遗产。在德里达看来,资本主义“新国际秩序”下存在各种悲惨的社会现实,“共产主义”中含有很多“中心化”的内容,因此都不为他所认可。在解构两者的基础上,德里达的“新国际”表现出一种解放精神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它超越了公民的政治身份,是一个完全基于友谊而聚合的联盟。可见,尽管他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是批判、改造和重构。他所提出的“新国际”虽然是以民主和正义为最高诉求,但缺乏具体的实施可能性,实质上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空想。虽然“新国际”令人失望,但不可否认的是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解构是深刻而有力的。在马克思主义遭受劫难之时,德里达站出来为马克思正名,并呼吁大家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宝贵遗产。从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其他文献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承担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核心地位,其职业自信状况是影响课堂教学“主战场”的输赢与思政课教师“主力军”的强弱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问题,是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思政课教师的神圣使命都对思政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断被提高,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愈发关注。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国内高校将推进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围绕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在高校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体系。在借鉴国内外现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成因,为其建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着眼世界,为谋求世界发展、解决全球问题而形成的理论结晶。随着习近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阐释日益系统、深刻,这一重要论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概念入手,梳理整合这一重要论述形成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着力对其实践路径进行探索,揭示其理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背景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一批优秀的非公有制企业也在这场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为我国在各个领域争先创新,如互联网领域的阿里、腾讯,通信行业的华为,汽车行业的吉利、比亚迪等等。相比在各自业务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方面上,虽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总体还
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基础,就其本质而言,它实际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对个体提出的现实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责任日益凸显的时代,个体只有明确自身的责任并切实地担负责任,才能避免在责任逃避中灭亡。与其他事物一样,责任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对不同的对象而言具有不同的规范。担当是个体对责任的承担,责任担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于是,从时代与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习总书记对于青年一代的殷切祈望。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任。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变得更为重要,不但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成,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这个背景下,有效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开启“十四五”的新征程,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思想阵地,是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思想平台。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只有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创新中发展。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对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一实践活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了情怀和厚植情怀的重要性。这为将“情怀”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当中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情怀培育提供了方向指南。思想政治教育情怀,是主体基于情感认同和正确认知所产生的超越个体利益的积极情感、行为实践和崇高精神。其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现实性、超越性、稳定性、亲和性、社会性和主体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情怀培育,则是指教育者根据人的情感发展规律
高校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评判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会受到内部与外部、主观与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思政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承担着将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任务。在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问题上,教师责无旁贷。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