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异故事的文化意蕴——谈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怪异故事

来源 :北方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eq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怪小说中的怪异故事在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形象塑造、剧情推进、内容选择各个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怪异故事不但反映出人们真实的内心思考,贯穿着当时的社会伦理共识,也映射出连作者本人都难以察觉的内在意识。本文试图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相关怪异故事的分析研究,对当时怪异小说文本中所反映出的文化意蕴,及其本质如何影响文本写作、如何决定文本形象塑造与情节走向做出具体分析。
  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重点梳理怪异故事出现的原因,并对志怪小说中怪异故事所表现出的文化特点做简要的论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魏晋时期鲜明的文化思想决定了当时文本的特点:先秦至隋前的古人生死观念、当时世人普遍的人生追求及对志怪文本内容要求的转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怪异故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第二章,从怪异故事文本出发,从形象塑造、情节推进、文本内容选择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志怪小说怪异故事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首先,从形象中具有代表性的“神”“仙”形象出发,分析“生死观念”对文本形象塑造的巨大影响。其次,通过对家庭伦理相关故事的情节梳理,看到文本背后儒家伦理观对社会的牢固把控,而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又影响着故事中情节的选择。最后,具体分析志怪小说怪异故事由魏前的重知识记录到魏晋南北朝的重描异述奇的变化,对文本内容重点做出分析。第三章,对怪异故事中的文化内涵所具有的意义做出探究,从万物有灵与内容选择、文本中的儒家烙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判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怪异故事中的相关内容,不但包含了人性的欲望,也蕴藏了集体的道德趋向与道德评判。而且怪异故事中的这种审美与选择,长久的存在于中国文学当中。当呼吁人性之时,本真的欲望便呈现在了文学当中;当提倡集体之时,道德的约束也就油然而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怪异故事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不是某一个母题就能够概括的,而是存在于所有的母题当中,并起着推动故事的情节,指挥人物的行为,决定故事的情感与结局等作用。
  
其他文献
美国现代作家、诗人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1922-1992),一生仅创作了四部小说,但都经久耐读。他的小说《奥古斯都》获得了1973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用书信、回忆录、手记、军令、备忘录等多种文体拼贴构成,讲述了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生,但威廉斯没有停留在讲述奥古斯都在政治上取得的丰功伟绩上,而是笔走偏锋,将关注点从外部事件转移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开始关注历史人物隐秘的意
学位
程瞻庐是鸳鸯蝴蝶派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后的代表性作家,也是现代通俗文学滑稽小说的代表性作家,本文关注的是程瞻庐长篇小说创作过程中形成的滑稽风格,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其滑稽风格如何确立延展以及滑稽风格在其长篇小说作品中的表现。程瞻庐小说的滑稽风格主要表现为以民间立场、笑骂姿态挖掘中下层社会阶层日常生活的滑稽面,世俗性极强,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与文学史意义,并当代滑稽喜剧的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本论文由六
自1932年茅盾在《小说月报》上对沙汀的文学创作发表评论以来,从地域文化角度和民俗文化角度研究沙汀的文学作品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沙汀作为具有“江湖身份”的左翼作家,却少有研究者将沙汀的文学作品与江湖社会相联,探讨江湖社会对沙汀创作机制的影响。因此,本文试以沙汀“革命者”与“江湖人”的双重身份为中心,还原江湖文化对沙汀创作机制的影响过程。除此之外,“江湖”原指游民群体组成的秘密社会——即主流社
学位
北京话中,“人家”“人”“别人”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旁称代词,说话人使用它们时,言语或多或少都带有主观性。本文以三部电视剧影像和十一部小说为语料,对北京话旁称代词“人家”“人”“别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主观视角的角度分析其表现的两种主观认识,进一步研究其主观性的认知成因。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从旁称代词、语言的主观性两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介绍,简要介绍“人家”可以省略为“人”
学位
概念隐喻是认知隐喻学的重要理论。它的性质在传统隐喻的研究范围内被认定是一种修辞,是字面意义的刻意偏离,可有可无的话语修饰性成分。认知隐喻学基于前人的隐喻研究,重新审视隐喻,拓宽了其研究的范围,把隐喻看作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在他们的观点中,人的思维绝大部分是由隐喻建构起来的,但思维是抽象的,隐喻性的抽象思维要被具体识别、认知,需要以语言为介质,语言是思维的具象,是具体的,因此研究语言是窥探思维的有
李劼人的长篇小说聚焦于历史转折时期巴蜀社会知识分子的思想追求和生存境遇,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展现出清末民初以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同历史节点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典型形象。作家坚持自己的道路,保持清醒的独立意识,以一种真诚的客观写实态度和多元的笔法真实地还原了近现代历史变革时期勾连起错综复杂社会关系的知识分子的真实生命状态与精神风貌。李劼人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方面是李劼人作为历史参与者与见证
学位
“生态书写”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备受关注的文学创作现象。与西方相比,虽然中国的生态书写起步较晚,但是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亦涌现出一批较为优秀的作家,叶广芩即是其中之一。她的小说关注社会生活,并对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对动物的残害、人类无所不吃的饮食文化进行了批判。同时也推崇动物权利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人类精神生态危机,从而引发读者对生态的反思与关照。本论文以细致的文本分析为基础,
学位
新时期以来宁夏作家积极创作出具备多元审美品质的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坛产生一定影响,逐渐引起学界关注。本论文通过深度开掘宁夏小说内蕴的丰厚人文精神价值与独特审美理念,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助力宁夏小说的美学研究,试图填补其审美研究层面的空白。立足于新时期以来的宁夏小说,深入探究其审美流变规律,尝试归纳宁夏小说审美研究范式,以期全面把握审美流变形态,从审美意识、审美主题、审美表达三个维度展开研究。论文主
学位
活态的民间口头文学作为一种“隐性文本”,与作家文学文本相互比照,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审美意识等方面带来互文性的阐释空间,使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不仅停留在横向的比较,同时也带来了纵向的参考。藏族民间口头文学相当发达,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各种民间文学体裁,为作家文学文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藏族机智人物故事文本与当代小说文本的互文性生成,将文本纳入了文学话语的生产过程。民间话语的叙事策略、审美文化在
作为倾向于写实的先秦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意象大都具有现实意义。由此,《诗经》中那些与物候有关的意象便有了更深层的含义,成为先秦社会制度、习俗等人文社科的另一种佐证。《诗经》囊括各地民歌,反映了广阔时空范围内的社会现实,描绘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谱写了绚丽多姿的先秦民俗乐章。在对《诗经》物候意象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本文尊重了物候的时序性,用不同物候意象所代表的时间跨度作为分类依据,杂以其它天气物候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