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天堂——托妮·莫里森《天堂》中的社群建构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pay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堂》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七部小说,也是她获奖后推出的首部作品。作品问世后受到了国内外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的研究多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小说中鲁比镇的男性所体现的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排外主义等社会恶流上,而把荣誉的光环罩在小说中修道院女性群体所体现的包容、接纳和爱等社会美德上。不论批判家采用哪种批判方法,评论界都有这种一边倒的倾向。另外,虽然社群问题是小说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但对此主题展开的研究却明显不够深入。   本文则试图深入探究小说的社群问题。本文从《天堂》这一文本本身出发,聚焦社群建构的主题,展示小说中表面对立的两大社群——鲁比镇和修道院——兴盛败落的重要因素,以揭示这两类社群各有的利于社群构建的健康特质和不利于其成长的潜在危害,从而剖析莫里森对社群建构这一复杂课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主体部分又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社群的基本问题,诸如社群的涵义、社群的重要性、美国黑人社群以及莫里森对社群问题的关注都将被讨论。第二章聚焦于小说构建中的两大社群,即以鲁比镇为代表的父系社群和以修道院为代表的母系社群。两者都有其存在的历史,但两者最终都趋于败落。存在的辉煌归因于其优势,败落在于其劣势。两大社群的优劣都将在这一章被挖掘。第三章着重解构批评家认为理所当然的二元对立。在此基础上将推出作家致力于同读者一道所建构的新型社群,这类社群汲取了小说中两类社群的优点,扬弃了其劣势,更具持续性和包容力。   社群建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小说中鲁比父系社群和修道院母系社群的兴盛衰败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不能简单的评判孰是孰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作家与读者理想中的新天堂——男女和谐种族平等的新型社群,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事实上,这类社群是在小说中两类典型的黑人社群的灰烬和余热中被作家与读者慢慢建构的,继承了黑人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抛弃了其裹足不前、窒息社群的因素,是可以蓬勃发展和持续长久的。本文希望对莫里森《天堂》中社群构建的问题的探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论文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基础,运用韩氏语境理论探讨了语境在实现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并基于真实语料—应用语言学论文摘要分析。   韩礼德曾定义过语篇就是功能中
目的探讨消毒剂及紫外线对L型菌的诱导及杀灭情况,为指导现场消毒杀菌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常用消毒剂与紫外线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或枯草杆菌,观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当代著名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的代表作。小说行文简洁优美,内涵丰富,充满正能量;自1984年问世以来一直很受关注,曾多次获奖并被选入美
“五四”前后的翻译文学(1898-1949)在中国翻译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中国新文学发展和繁荣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五四”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们不仅广泛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通过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其目的就是要解释在某种特定文化中各种系统的功能。他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的一个系统在文学多
近年来,澳大利亚文学犹如大洋彼岸的一块瑰宝,其独特的光辉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海伦·加纳是澳大利亚文坛上一个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孩子们的巴赫》被看作是澳
跨性别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至少目前可以说妇女和男人是两个语言族群。自1975年Lakoff发表了《语言与妇女的地位》一书,语言学界便开始了广泛而深入的语
本篇论文分析了玛格丽特·劳伦斯的小说《石头天使》中女主人公哈格对抗父权制,努力追求女性权利,实现男女平等的一生:哈格在父权制社会中成长,由于不满父亲的控制,选择了逃
为解决突发核电事故后使用机理模型预测放射性液态流出物迁移扩散,需长时间迭代计算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混合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耦合了描述液态流出物在受纳水体中迁移扩
拍照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决定按下快门?是瞬间的冲动?还是值得回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