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7)文学翻译研究——多元系统理论视角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bios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通过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其目的就是要解释在某种特定文化中各种系统的功能。他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的一个系统在文学多元系统里所占的位置。他认为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能占主要位置,也可能占次要位置,这取决于该系统中其他文学系统的状况。针对翻译文学在什么情况下参与建造多元系统的中心工作,佐哈尔列举了三种情况:一是当一个多元系统尚未定形,即文学的发展尚属“稚嫩”的阶段;二是该文学在一组相关的文学体系中处于“边缘”或“弱势”的阶段;三是该文学出现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的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系统就属于第三种情况。根据佐哈尔的说法,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现存的文学模式对年轻一代没有什么吸引力,于是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国外。而此时文学系统的中心则呈现真空状态。这时翻译活动变得频繁、重要,占据了主要或中心位置,并且扮演了创新的角色。   晚清改良主义者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策略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命运。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意识到,要想使中国富强、摆脱被压迫的命运就必须首先将人们从封建桎梏中解救出来。他们倡导通过新的文化来教化国民,解放思想,其目标为“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势在必行,新的文学模式亟需建立。新文化运动战将们在外国文学中看到了希望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翻译活动盛极一时。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呈现以下四个特征:首先,译者人数迅速增加,而且其中很多同时也是作家,如著名的周氏兄弟、胡适、茅盾、郭沫若、徐志摩、梁实秋等。他们对中国的翻译文学、创作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对原著的选择面进一步扩大,不仅翻译英美文学,也翻译苏俄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翻译东欧、南欧、北欧文学以及亚洲文学。就风格流派而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甚至意象主义都有涉及。就体裁而言,有小说、诗歌、话剧、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再次,通过丰富的翻译实践,翻译家们总结出来许多翻译理念,涉及翻译标准、诗歌翻译的技巧及直译与意译之争等。最后,文学社团在此时期纷纷成立,其中大部分都视翻译为其重要使命,其社团成员通常都是翻译与创作携手并进。   在这一文学真空时期,翻译文学帮助中国文学创建了文学中心。在语言方面,现代中国文学借用了西语的语法、句法及部分词汇并树立了白话文在文学中的地位。就题材而言,引进了西方文学中的自由诗及话剧。就体裁而言,西方文学中关于女性地位、婚姻、自由、人格尊严等主题受到中国作家的关注并被大胆尝试。就叙事模式及写作技巧而言,现代中国文学改变了以往章回体小说第三人称叙事的千篇一律的做法,开始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加强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和气氛的渲染等。
其他文献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虽然晦涩难懂,可也正因为如此而充满了无尽的魅力,让无数的研究者永无止境地探究着深藏于其中的奥秘。《献给艾米丽的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被本·琼斯誉为“时代的灵魂”,永世的楷模,德国诗人歌德甚至说,“说不完的莎士比亚!”处于转折中的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新的人文
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逐步从传统的语言层次转到文化层次上来,翻译研究的的重点也从作者转向读者,从原语文化转向译入语文化。根据文化学派代表人
本文探讨社会语境因素与其对文化特指项(文化词语)翻译的影响。这是个重要的题目,其意义不言而喻。   论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文章的结构。接着,详细综
本论文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基础,运用韩氏语境理论探讨了语境在实现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并基于真实语料—应用语言学论文摘要分析。   韩礼德曾定义过语篇就是功能中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当代著名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的代表作。小说行文简洁优美,内涵丰富,充满正能量;自1984年问世以来一直很受关注,曾多次获奖并被选入美
“五四”前后的翻译文学(1898-1949)在中国翻译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中国新文学发展和繁荣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五四”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们不仅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