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与网络的频繁建构,网络的影响力已经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以至文化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因特网使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重叠的虚拟与真实的网络世界中。”①网络时代的美术馆按照不同载体来划分,可分为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传统美术馆和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网络美术馆。网络美术馆是伴随着我国数字展厅的探索与实践产生的,是网络时代前沿的科学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网络美术馆视不同观众的需要,通过多层可定制体系和8大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资讯、展示、教育、科研、娱乐等多项应用服务,将其丰富的馆藏资源、研究成果和新人新作推广到世界各地,为世人所知,为世人所享,强化了美术馆的各项社会服务功能。网络美术馆的最大特点是对“人本精神”的高扬与彰显,网络技术的使用,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这使人们获得了远超以往的更自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微观上,个体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在这里得到肯定和尊重,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宏观上,网络美术馆为公众与权威之间搭建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话语权由政府官方机构以及利益集团所代表的精英阶层手中扩展到平民阶层和大众阶层,公众对各种艺术活动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网络美术馆中得到进一步彰显。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Habenmas)最早提出的概念。它实际上是一个公众讨论和争论有关公众利益和公共事务的场所或论坛。网络作为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为身藏其中的无数家小门户网站,提供着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以公共领域的架构,检阅网络美术馆的生态,我们会发现,网络美术馆虽然具备了“公共领域”所必须的三个条件,即公共空间,公众和公众舆论,但是它对这三个条件的满足还停留在低水平上,还无法真正形成对现行的艺术体制有监督和影响作用的强大民意。再者,实体美术馆在社会生活中的边缘化地位,势必造成网络美术馆在虚拟世界中的边缘性。“艺术的自由、公正、宽容这些开放社会的品质和原则只有建立在某种法制化的结构之内才会具有社会实践的意义”①。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网络美术馆构建“公共领域”所需要的很多社会机制还相当脆弱,构建“公共领域”的形式结构也相当松散,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环境的民主化、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美术馆的“公共领域”的转型是大势所趋。网络美术馆的成长与文化艺术“公共领域”的形成,确实呈现出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如何利用网络特有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性突破单向度的生存局限和思维模式,来实现美术馆在网络上的“文化公共领域”构建,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