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导管功能不良是血透用长期留置导管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原因包括导管内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鞘的形成,严重影响透析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本研究拟应用强化的尿激酶联合肝素钠交替封管方法,评价其对长期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纳入标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因导管功能不良严重影响透析来医院就诊,既往曾经过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2、剔除标准:合并出凝血功能障碍、明确诊断相关静脉狭窄、合并导管感染。3、导管功能不良定义:血透导管回抽无血液或血透时血流量低于200 ml/min,需调整体位等干预措施。4、强化封管疗法:每日早晨8点尿激酶浓度1万U/ml向动、静脉端导管腔各注入1.5mL封管;傍晚16点肝素钠盐水溶液1000U/ml在动、静脉端管腔内各注入1.5mL封管。5、研究方案:以入组时间开始向前到第一次单次溶栓治疗时间为观察时间;调查入组前观察时间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单次溶栓法发生率)并与强化治疗后等长观察时间内功能不良发生率(强化疗法发生率)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统计有效治疗后第一次复发时间与单次溶栓法的差别;描述强化治疗每次溶通率;观察凝血指标PT、APTT、临床出血倾向等发生情况。所有数据经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36例患者入选,34例完成试验, (其中有两例患者分别因左头臂干处狭窄和导管位置不当被剔除观察)。总观察时间173.52±146.24天,单次疗法与强化疗法观察时间各86.67±73.05天;强化疗法发生率为9.87%显著低于单次溶栓法发生率50.75%,P<0.01;首次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六天内有88.24%的患者再次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强化封管治疗后6天内有17.65%患者再次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强化封管治疗后导管功能不良复发率显著降低,P<0.01;强化疗法6次操作中,第2、4、6次操作溶通率分别为29.41%、55.88%、14.71%;入组前患者接受单次溶栓为9.52±7.18次,强化治疗后观察时间内接受单次溶栓为2.21±2.29次,后者明显少于前者P<0.01。观察时间内均无导管感染、临床出血倾向等不良事件发生;PT指标:单次组12.17±2.88s,强化组11.71±2.33s,P>0.05;APTT指标:单次组32.52±8.71s,强化组32.53±3.97s,P>0.05;PLT指标单次组157.3±55.2×109/L,强化组132.9±38.3×109/L,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肝素钠6日强化封管能够有效防治导管功能不良,为维持有效透析创造条件;强化疗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