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联合肝素钠6日强化封管对血透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n2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导管功能不良是血透用长期留置导管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原因包括导管内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鞘的形成,严重影响透析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本研究拟应用强化的尿激酶联合肝素钠交替封管方法,评价其对长期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纳入标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因导管功能不良严重影响透析来医院就诊,既往曾经过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2、剔除标准:合并出凝血功能障碍、明确诊断相关静脉狭窄、合并导管感染。3、导管功能不良定义:血透导管回抽无血液或血透时血流量低于200 ml/min,需调整体位等干预措施。4、强化封管疗法:每日早晨8点尿激酶浓度1万U/ml向动、静脉端导管腔各注入1.5mL封管;傍晚16点肝素钠盐水溶液1000U/ml在动、静脉端管腔内各注入1.5mL封管。5、研究方案:以入组时间开始向前到第一次单次溶栓治疗时间为观察时间;调查入组前观察时间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单次溶栓法发生率)并与强化治疗后等长观察时间内功能不良发生率(强化疗法发生率)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统计有效治疗后第一次复发时间与单次溶栓法的差别;描述强化治疗每次溶通率;观察凝血指标PT、APTT、临床出血倾向等发生情况。所有数据经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36例患者入选,34例完成试验, (其中有两例患者分别因左头臂干处狭窄和导管位置不当被剔除观察)。总观察时间173.52±146.24天,单次疗法与强化疗法观察时间各86.67±73.05天;强化疗法发生率为9.87%显著低于单次溶栓法发生率50.75%,P<0.01;首次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六天内有88.24%的患者再次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强化封管治疗后6天内有17.65%患者再次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强化封管治疗后导管功能不良复发率显著降低,P<0.01;强化疗法6次操作中,第2、4、6次操作溶通率分别为29.41%、55.88%、14.71%;入组前患者接受单次溶栓为9.52±7.18次,强化治疗后观察时间内接受单次溶栓为2.21±2.29次,后者明显少于前者P<0.01。观察时间内均无导管感染、临床出血倾向等不良事件发生;PT指标:单次组12.17±2.88s,强化组11.71±2.33s,P>0.05;APTT指标:单次组32.52±8.71s,强化组32.53±3.97s,P>0.05;PLT指标单次组157.3±55.2×109/L,强化组132.9±38.3×109/L,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肝素钠6日强化封管能够有效防治导管功能不良,为维持有效透析创造条件;强化疗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其他文献
[摘要]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时机。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必须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基本特点等因素,各种导入方法既可单独运用,又可相互配合、融于一体。  [关键词]新课导入 导入原则 导入方法  新课导入通常称之为“导言”“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一环。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新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课的导入都应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heart disease,CAD),是一类症状严重、并发症危急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Percutaneous co
[摘要]疑问是思维的源头。创设问题情境打开了思维之门,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在课改背景下,探索问题情境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问题情境 课改 思维 数学活动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的关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
第一部分:肺血管CT检测技术的研究。 第一节 MDCT胸部血管对比增强的药代动力学分析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同层动态对比增强技术研究对比剂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其对胸部血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分离、培养胚胎肝细胞,胚胎肝细胞作为肝干细胞鉴定其干细胞的特征。分离及移植胚胎肝细胞给同基因小鼠,持续应用诱癌剂,探讨胚胎肝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肝细胞和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0—8岁即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生越早学习英语,越容易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