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肺血管CT检测技术的研究。
第一节 MDCT胸部血管对比增强的药代动力学分析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同层动态对比增强技术研究对比剂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其对胸部血管强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将62例患者(心肺功能正常)按对比剂注射速率不同随机分为前3组,分别为3.0ml/s、4.0ml/s、5.0ml/s,对比剂总量均为40ml,测量主动脉、肺动脉干峰值时间、强化峰值以及各自达到200HU的时间(Tb200),绘制主动脉、肺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并计算主.肺动脉峰值时间差。第4组12例对比剂注射速率3.0ml/s,对比剂量为90ml,绘制主、肺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
结果:
①组1~组3之间主动脉、肺动脉干峰值时间、强化峰值和Tb20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主动脉、肺动脉干强化峰值以5.0ml/s组最高,4ml/s组次之,3ml/s组最低;而主动脉、肺动脉干峰值时间及Tb200的时间以3ml/s组最长,4.0ml/s组次之,5ml/s组最短;3组内肺动脉强化峰值均高于主动脉强化峰值(P<0.05):3组间主.肺动脉峰值时间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5ml/s组肺动脉可见较明显的对比剂再循环。②组4肺动脉。"FDC曲线可见“三个期”和两个“拐点”。“三个期”分别是:急速上升期,缓慢上升的平台期和下降期。两个“拐点”的时间和CT值分别为10.51±2.34s和213.37±15.69HU,30.20+1.52s和282.1 3±32.56HU。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了对比剂在肺循环中的药代动力学及再循环的生理特点,即①随着注射速率的提高,对比剂在血管内的峰值有一定提高,且峰值时间提前,但对比剂通过肺的平均时间不变(肺动脉与主动脉峰值时间差无明显变化);对比剂通过肺组织的速度不一致,部分对比剂回流缓慢或滞留;注射速率提高肺动脉可出现明显的再循环。②常规剂量对比剂低流速在胸部血管内强化特点为明显的“三期”即急速上升期、缓慢上升的平台期和稍急速的下降期,其间可见两个“拐点”,第一个“拐点”形成与容积流量和再循环有关;第二“拐点”即“峰值拐点”,胸部血管内造影峰值及峰值时间在常规剂量条件下由注射时间来决定。
第二节MDCT肺动脉成像:不同注射速率对周围肺动脉显示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对比剂注射速率对外周肺动脉显示的差异,从而提高CT增强扫描对外周肺动脉的显示能力。
材料与方法:
40例胸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人),分别以3ml/s和5ml/s的速率注入90ml对比剂(300mg I/ml),测量亚段水平的CT值;并采用记分法评分5、6级肺动脉的显示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 组 4级肺动脉显示良好,在4级肺动脉的平均CT值分别为:262.1±56.86HU和350.29±85.74HU,二者相差88HU且有统计学意义(t=17.537,P<0.05);A、B两组5级肺动脉显示平均积分分别为15.98±6.93,17.18±7.45(Z=-2.672,P=0.024-<0.05),6级肺动脉显示平均积分分别为21.7±9.78,2593±11.9.2(Z=-2.974,P=0.003<0.05)且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注射速率(3ml/s和5ml/s)在4~6级肺动脉的显示有所不同,5ml/s注射速率较3ml/s注射速率可提高4级肺动脉的密度,同时增强了5、6级肺动脉显示。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对比剂注射速率将显著提高外周肺动脉的密度,同时有助于4级及其以下肺动脉更好地显示,可为研究外周肺动脉本身及相关疾病引发肺动脉改变提供较清晰的影像学资料。MDCT可清晰显示5级以上肺动脉形态。
第二部分:肺血流状态CT检测技术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技术检测肺血流状态的可行性和正常人局部肺血流的分布状态。
材料与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20名23-50岁正常人肺部选定层面行MDCT同层灌注扫描,40ml对比剂,注射速率为4ml/s,延迟4s扫描。将右侧肺野由腹侧向背侧平均分为三个区间,左侧肺野由腹侧向背侧平均分为两个区间,对上述区间进行测量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并采用灌注分析软件测量微血管血流参数,所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通过CT灌注扫描和灌注软件测量,获得了选定区域肺微血管血流灌注参数(血流量、血容量及平均通过时间);通过对右侧三个区间和左侧两个区间测量结果分析发现正常人局部肺血流分布状态在仰卧位时,腹侧向背侧血流量和血容量值升高(P<0.05);平均通过时间右侧三个区间无明显差异(P>0.05),左侧两个区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DCT灌注可用于评价肺血流状态和肺微血管血流参数;肺组织血流灌注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重力因素可影响肺血流分布状态。
第三部分: CT肺血管、肺血流检测技术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MDCT肺血管成像技术显示周围型肺癌与肺动、静脉的关系。
目的:
采用多排螺旋CT(MDCT)肺血管成像技术显示周围型肺癌与肺动脉、肺静脉间的关系,并探讨其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对51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行MDCT肺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分别采用二维及三维后处理技术(MPR、MIP、SSD)显示周围型肺癌与肺动、静脉的关系。将肿瘤与肺血管关系在CT表现上分为四型:Ⅰ型,肺动、静脉直接被肿瘤截断;Ⅱ型,肺动、静脉穿入肿块管壁不规则、狭窄或充盈缺损;Ⅲ型,肺动、静脉紧贴肿块边缘走行,有明显牵拉移位或管腔有狭窄、管壁不规则改变;Ⅳ型,肺动、静脉紧贴肿块边缘走行,受推压移位,管壁光滑,管腔无狭窄改变。部分病例与手术标本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1)1~6级肺动、静脉均可显示,5级以上水平血管形态可清晰显示:(2)肿瘤与肺动脉有关联者:35例腺癌中有33例(94.29﹪),16例鳞癌中有13例(93.75﹪)。Ⅳ型发生率最高(33.33﹪),Ⅱ型发生率最低(17.65﹪);其中Ⅲ型腺癌和鳞癌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肿瘤与肺静脉有关联者:35例腺癌中有34例;16例鳞癌中有14例。Ⅳ型发生率最高(35.29﹪),Ⅲ型发生率最低(17.65﹪);其中Ⅰ型+Ⅱ型腺癌和鳞癌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DCT肺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可确切显示5级以上肺血管与癌肿间的关系,肿瘤与血管关系的分型有助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分期及预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病理学改变。
第二节肺癌引发周围肺组织低灌注的MDCT初步研究。
目的:
采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检测肺癌引发周围肺组织的低血流灌注状态并探讨其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37例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中央型肺癌10例,周围型肺癌27例),均于手术及病理活检前,采用MDCT行肺部病灶最大径线层面及以远侧同层灌注扫描(CTP)及胸部CTA扫描。采用MIP、VR、MPR等技术显示肺血管(4级以上)与肺癌的关系。测量中央型肺癌侵犯肺动脉引发狭窄的程度并计算灌注百分比,测量肺癌引发患侧低灌注区与对应健侧区血流灌注参数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10例中央型肺癌中9例癌肿对中央肺动脉有侵犯并造成不同程度的狭窄并引发低灌注改变,与健侧相比其中BF、MTT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中央肺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相应灌注百分比亦见减小;(2)27例周围型肺癌中,CTA示6例出现3级、4级肺动脉受侵狭窄或闭塞。CTP显示有47.83﹪(11/23)出现癌肿周围肺组织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征象,与健侧相比其中BF、MTT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CTP较直观地显示和定量测量肺癌侵犯肺血管造成的周围肺组织低灌注;低灌注是肺癌时常见的征像。(2)癌肿侧肺组织低灌注可提示或证实肺血管受到癌肿的侵犯而造成狭窄或闭塞。CTA与CTP技术的应用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详细的影像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