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贯彻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创新作为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长三角地区是科技创新资源高地,研发要素作为保证创新战略顺利实施、推动创新质量提高的重要战略资源,研发要素的流动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创新质量趋于收敛,加快统筹区域创新协调发展。鉴于此,研究研发要素流动对创新质量空间收敛的影响有助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贯彻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创新作为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长三角地区是科技创新资源高地,研发要素作为保证创新战略顺利实施、推动创新质量提高的重要战略资源,研发要素的流动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创新质量趋于收敛,加快统筹区域创新协调发展。鉴于此,研究研发要素流动对创新质量空间收敛的影响有助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研发要素流动偏好以及创新质量现状,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2010-2019年数据,运用条件收敛模型研究研发人员与研发资本的空间流动对创新质量空间收敛的影响及其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运用引力模型分别对长三角研发人员流动量与研发资本流动量进行测算;其次,从“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两大维度构建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市场、文化、创新投入以及创新产出等层面细化指标,运用熵值法对长三角地区创新质量水平进行测算;最后,结合研发人员流动与研发资本流动对创新质量空间收敛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并借助考虑空间效应的条件收敛模型验证长三角地区创新质量的空间收敛性、研发要素对创新质量空间收敛的影响关系及其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研发人员流动量与研发资本流动量在2010-2019年期间总体均呈现递增趋势,但在2015-2017年期间有小幅波动,区域内研发人员流动与研发资本流动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2)长三角地区创新质量在2010-2019年期间呈现波动式增长,各城市创新质量水平差异较大,空间差异明显;(3)长三角地区创新质量在长期内能够达到空间收敛的趋势,研发人员流动与研发资本流动均能够显著促进创新质量的空间收敛,且研发资本流动较研发人员流动的促进作用更大;(4)长三角地区研发人员流动主要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与规模效应促进创新质量空间收敛,且规模效应的促进作用更强;(5)长三角地区研发资本流动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效应与创新激励效应促进创新质量空间收敛,且创新激励效应的作用更优。基于长三角地区内研发要素流动影响创新质量空间收敛的事实,提出成立区域创新联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加强资本体系建设等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长三角地区创新质量长期内达到空间收敛的趋势,并推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样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缺水地区盲目追求经济规模、工业规模、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当地的水资源出现超载,无法支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在制定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时,要将水资源供给能力纳入综合考虑范围之内。因此,城市发展必须结合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使城市规模与水资源承载力相互协调。首先,系统梳理国
国土空间包含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以下简称“三生”空间),是区域开展经济、文化、社会等活动的场所和系统,充当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载体这一重要角色。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持续加快,区域空间结构失衡,“三生”空间功能相互影响和制约,“三生”空间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愈加不容忽视,区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直接影响。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相继强调了生产高效、生活宜居、生态良好的国土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可观的成就,然而相伴而生的是日益严重的资源过耗与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不应通过压榨资源与环境的“竭泽而渔”式方法来实现。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将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及环境影响纳入同一系统,是对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度量。在照顾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优化发展粮食生产,避免“寅吃卯粮”,才是可行的持续发展之路,粮食生产生态
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受到贫困问题的困扰,只不过不同国家贫困问题的严重程度存在差异。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较为严重,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施了有效的反贫困政策,到2020年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全面的解决,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之后,我国的贫困治理工作转换思路、切换目标,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问题更加艰巨,解决起来也更加棘手。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发展风头正盛
进入全面小康时代,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解决发展不平等不公平问题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仍需努力。摆脱相对贫困是人民的向往,也是解决发展不平等不公平道路上要面对的问题。对此,现有文献主要是从识别标准、治理之策等方面来分析相对贫困,忽视了在农村地区农业要素禀赋对相对贫困的影响。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区域,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之间的明显差距,反映的相对贫困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模式,以及城镇化本身存在的滞后性,各种遗留问题日渐凸显,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其通过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转型、扩能与聚变,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能。眼下,能否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新时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建设美丽中国,所指引的正是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方向。制造业集聚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加深,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由于地理区位的特殊性、投资环境的开放性、基础设施的完善性以及产业政策的偏向性,更是令长三角地区迅猛发展,凭借着多种优势成为我国主要的产业空间集聚地。为此,本文以期厘清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
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技术产业凭借其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等特点在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伴随着创新研发投入力度逐渐加大,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也有了一定提升,但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营运风险高、投资规模高等特征,融资困难阻碍发展等问题也不断涌现。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为基石,为高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首先,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依据数字经济、高技术产业和创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被高强度开发利用,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张,在此过程中,城市扩张开始出现过于追求速度、忽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城市发展甚至出现低密度扩张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增长。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城市扩张也需要以高质量为导向,缓解无效的低密度扩张,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因此,剖析城市扩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消除贫困和缓解相对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补齐发展能力、发展机会短板,抬高收入下限以及推动全面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化解区域和城乡经济格局变化所引发人才、资源、劳动力挑战。伴随共建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与美好生活需求的推广,相对贫困的内涵也在发生转变,在新形势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仍需不断探索。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家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相对贫困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