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借鉴在美国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的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范式,通过文本分析西方有关特定“他者”——中国形象的转变过程,发现文本所反映的现实对象,不是认识或再现中国的现实,而是构筑一种西方文化自身必要的中国形象。萨义德对东方学概论进行限定性说明时,强调异域想象与现实权力之间的关系,认为正是特定时代东西方之间存在的那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决定着西方“论说东方的话语模式”。 回顾中外文化交流史,透视西方塑造的不同文本的中国形象,追索西方看中国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简要地勾勒出西方文化视野内中国形象的变形轨迹,西方对中国形象的打造经历了从神化到理想化再到丑化与妖魔化的历程。 穿越历史时空,把握未来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强调东方主义的核心并不在于它究竟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关键在于历史上的西方或当今的美国是如何从东方主义“他者”形象中认同了他们自己。事实表明,研究西方对中国的形象解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要言不繁地介绍了萨义德的身份背景及其著作,归纳和介绍了东方主义的内容、最基本的特征以及作为一种思维和话语方式的东方主义的实质,指出在东方主义的运作下,西方与东方如何被划分为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 第二部分从历史上探索西方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的文化意蕴。通过文本分析和话语、思维模式上的微观考察和追溯,指出欧洲在生产东方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文化优势地位,从中窥出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的转移。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黄祸论”的表现及其实质,批驳“黄祸论”的险恶用心,指出它既是殖民主义者的强盗理论,也是白人至上种族主义者的理论。 第四部分概括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和将来的岁月中,西方的中国形象依旧重复着两个原型——香格里拉或人间地狱,引出“中国威胁论”是沉积在西方人心理的傲慢和偏见使然。 第五部分是结语,追问当下超越东方主义的必然性及其策略:一方面批判旧的文化关系中的霸权结构,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建设现实的多元文化关系,注重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做到否定与肯定相结合,批判与建设相结合。只有永不间断地在建设中矫枉纠偏,才能最终消除话语霸权,赢得民族文化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新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