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域网络的智能可穿戴服装协同设计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lon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围绕着智能可穿戴服装的设计方法、技术和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准确性低、信息共享程度较低、适体性弱、实用性差、体验感欠佳等诸多细节性的挑战。智能可穿戴服装作为人体的第二皮肤,与人体接触更紧密,采集的数据更加准确,同时服装作为一个“智能”的载体更能让消费者接受,消费市场至今没有一款真正的智能可穿戴服装产品被用户群体所接受,这背后所透露的问题有待追溯。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智能可穿戴服装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体域网络作为其最小的一种传输形式,具有协同多传感器实时多点监测人体生理参数的功能,与当下及未来具有极大价值前景的人体健康态监测服装结合具有广大空间,那么不同学科研究方向的两者结合如何良性交叉呢?作为理论研究和设计研发的高校、企业该如何应对当下的挑战和背后的问题?这些疑问和挑战成为推动研究者对其研究的动力,在此推动力的推动下,本课题将研究范围锁定在智能可穿戴服装理论研究上。高校作为智能可穿戴服装理论研究的高地,目前大都以方案的设计实践为主,智能可穿戴服装理论的研究较为匮乏,这也就忽略了理论研究推动实践的必要性;企业作为智能可穿戴服装设计研发的主力军,进入消费市场被用户完全接受的产品鲜有,理论指导实践,背后反映的是设计、技术和评价等研究内容的不完善,也映射了实践导向的理论研究较为匮乏;智能可穿戴服装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产物,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属于一般的学科问题导向,那么从一般问题如何上升到科学问题。研究者从事多年智能可穿戴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深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是缺乏一个完整的科学合理的智能可穿戴服装理论推动设计研究及转化产品落地,更深层次的分析,如何以体域网络为基点、以协同设计为智能可穿戴服装研究的媒介与架构,构建设计、技术和评价三者协同运作的理论研究内容,如何整合智能可穿戴服装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协同优化关系。本课题主要理论内容:从设计学研究角度,以智能可穿戴服装设计模式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体域网络作为作为基点,以可穿戴技术、评价模型为延伸,通过采用文献综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性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专家咨询认证法和协同设计方法,利用前期理论研究基础、实验数据和设计实践,从多学科交叉方向、设计经济学方向和设计的科学性方向,进行主要理论内容的研究,其中协同设计贯穿整个理论研究,并且建构、完善、迭代具有复杂性的智能可穿戴服装理论。首先通过线上问卷和专家咨询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检视、聚焦研究者提出的理论研究内容。理论内容由智能可穿戴服装设计模式研究、可穿戴技术功能的设计选择方向和价值评价模型研究三个方面构成。具体的,研究者将从目标群体画像及影响因子(生理、心理)数据库、目标用户服装与可穿戴设备的适体设计、人机交互的可穿戴设备数据传输多交互方式框架和智能可穿戴服装中的设计美学表达四个方向去提出智能可穿戴服装设计模式,从设计层面解决智能可穿戴服装的功能、多方共享、适体性和美学等问题。可穿戴技术是可穿戴元件与服装材料结合产生特定功能的集成体,也可以认为是可穿戴元件与服装形成功能系统的一种外在表现,从五个方面探讨可穿戴技术功能的设计选择方向:非浸入式、隐形与个性化、能效与准确性、多点连接(体域网络的有效监测传输)和浑然一体与权限设置,其中体域网络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形式中的最小的一种,贯穿于智能可穿戴服装设计模式和可穿戴技术两个模块中,提升数据的传输效率、减少功耗。智能可穿戴服装的价值评价不同于普通服装,需要考虑可穿戴元件、服装载体之间结合的科学性及和谐度,以及成本价值适用度,因此价值评价模型从科技美学原理(科技美、艺术美)、功能性测试(物理性测试、可穿戴技术(交互性)测试、安全性测试、结构连贯性测试)、舒适性能、经济价值和VR功能场景模拟等多个方向探讨构建智能可穿戴服装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满足多维度需求时候,使价值评价体系内容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形成一个双向有益的过程。同时为体现核心理论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与本课题的其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其所属的每一个模块都会咨询相关领域内专家,对其进行专业的评价。最后为更好的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研究者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可穿戴服装协同设计实践流程,利用前期理论研究基础、实验数据和实践案例,同时以非线性、可持续系统性的理念构建了基于体域网络的智能可穿戴服装协同设计理论框架。研究驱动的实践,实践导向的研究,通过三个智能可穿戴服装方向的设计实践(老人防摔倒救护服装、婴幼儿防窒息袜子和糖尿病病足炎症预防提醒袜子)检视研究者提出的核心理论内容,同时提出四个方向的设计实践创新总结,并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对其进行设计价值评价。课题理论内容的研究希望能够打破智能可穿戴服装、可穿戴的固定领域,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自主创新设计能力为核心,能够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同时研究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深化基础研究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课题研究。
其他文献
船舶建造高速化、大型化和轻型化的发展方向,对船板钢的大线能量焊接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氧化冶金技术利用微米级夹杂物在冷却过程中诱导针状铁素体(AF)形核(形核效应),同时在加热过程中利用纳米级析出相(或夹杂物)钉扎原奥氏体晶界(钉扎效应),能有效改善船板钢的大线能量焊接性能。当前,氧化冶金技术多集中在发挥夹杂物或析出相粒子的形核效应或钉扎效应,通过复合脱氧同时在钢中获得微米级夹杂物和纳米级析出相(或夹
学位
数学过程性能力是与数学知识内容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儿童在面对涉及数学问题的多种情境时,能理解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或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数学过程性能力是近年来数学发展和教育领域和各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注的重要方面。欧美国家学前教育对数学过程性能力的关注早已有之,而我国学前教育对它的关注起步较晚,同时也是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面临的一个有挑
学位
指示性沟通技能是指说者言语描述指示对象以便于听者能够识别出指示对象的技能,包括说者技能和听者技能。指示性沟通是语言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它也是更复杂沟通的组成部分。指示性沟通技能对于个体的社会适应非常重要,当个体不能表达出充分讯息时,可能会产生社会互动问题。由于认知发展的局限性,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存在沟通障碍。国外智力障碍儿童指示性沟通技能的研究已取得相当多成果,但国内未见有专门探究智力障碍儿童指示性
学位
制造业的发展创新是驱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振兴“中国制造”与建设“技能中国”的战略行动更要求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然而,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变和自动化技术的提升,正在重塑制造业发展的生态系统,并对企业班组长等中等技能岗位提出了新的派生需求。因而,对制造业班组长职业能力的探究与分析,是当前产业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以及个体生涯发展等多方面需求互动整合的关键性议题,同时也是提升制造业产品附
学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此目标无外乎归结为人的三大终极价值追求——真、善、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建构来看,应当从这三大维度或路向展开:指向人的理性思维去认知真理的理论原理维度;指向人的意志行为去践行善与正义的实践或方法论维度;以及指向人的生命情感去追求和创造美的美学维度。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侧重发展前两大维度。我
学位
最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越来越重视数字教材的设计开发与课堂实践研究,我国已发布一系列支持教育信息化的政策,但国内数字教材研究多停留于理论层面,有关数字数学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效果的实证研究很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数字数学教材在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效果,聚焦于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数字数学教材对数学课堂师生教和学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2)学生对于使用数字数学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如何?本研
学位
高中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最后阶段。普通高中是承接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节点和高校人才储备池,引领义务教育发展方向并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普通高中教育不仅是升学教育,更是满足众多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的高级基础教育,健康优质是家长与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是学校教育使命,学生个性化化多样发展需要要求普通高中提供丰富多元的个适性教育。本论文采用多种方法,
学位
聚酯纤维又名涤纶,因其具有优良的纺织性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但是聚酯纤维生产过程机理复杂,化学反应众多且具有多个不同的生产阶段,所以聚酯纤维产品的质量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如何高效的生产聚酯纤维,提高聚酯纤维产品质量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聚合过程是聚酯纤维生产过程的首要阶段,对聚酯纤维产品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论文借助软测量建模、多目标优化等智能计算思想,紧紧围绕聚
学位
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也面临在开放环境下、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发展的严峻挑战。近年来,旅游开发成为传统村落的普遍选择,由此引致的外来人口、资本等的进入,使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域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都承受较大压力,当地各类主体也亟需适应这种压力,以有效实现传统村落活化传承的目标。有鉴于此,本文以社会-生态系统与适应性理论为出发点,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为案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与
学位
高职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直接负责人,是高职院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力量,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完成。因此,深入调研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真实现状,科学评价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于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展开实证研究,力图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如何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