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锋小说从其在中国崭露头角时起,便表现出了对“文化大革命”这一题材的诸多关注。这一方面取决于先锋小说创作者们的集体记忆,取决于后革命时代的时代背景,更是因为“文化大革命”这个历史事件十分适于表现各种先锋理念,进行各种文学文体实验。“文化大革命”在当代人的心目中渐渐成为一个遥远、陌生、神秘的词语,它代表了一种狂热、一种个人无限的欲望、一种疯狂。在实验的过程中,先锋小说的作品以文革为本体进行分析,着力挖掘“文革”的哲学、人类学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有人看到了“文革”的荒谬,有人发现的是“文革”的虚无。而在“文革”这个奇异的背景板上,先锋小说的作家们试验着诸多文学观念,表现着自己对于人生、生命、命运的思考,试图带给我们远远超出“文革”本身的价值意义。虽然“文革”是丑陋的,但是它的实施主体——人类才是这丑陋的根源,“文革”将人类的一切阴暗面暴露出来。而先锋小说又将这一根源挖出,通过象征、魔幻的写作手法把“文革”中人性的丑陋赤裸裸地摊开在太阳的光辉下,摊开在世人的面前。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时期,民众以及作家对于“文革”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阐释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理论的更新和实验,作家们对于“文革”的认识会越来越让人新鲜。这些不同的阐释逐渐丰富我们对于文革的认知和整体把握,带给我们新的认识,让我们对“文革”有了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与此同时,先锋小说对于“文革”的批判程度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从最初的激烈到温和,再到戏谑。这与作家本身经过世事的历练有关,也与痛定后思痛的理性因素增加有关。当然,先锋小说在对“文革”题材进行开掘、表现的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缺陷。在先锋小说发展到“停滞期”的时候,对于先锋小说“文革”书写的价值探究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一方面,对“文革”的政治性、文化性、历史性思考,将有助于文学本身更加具有思想性。另一方面,相应的题材发展,将有助于先锋小说自身突破瓶颈、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