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山北路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37次 | 上传用户:dafei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以前,天山北路是一个以游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地区,属于新疆草原文化的范畴。清乾隆二十年代时期,随着清朝对准噶尔战争的胜利,移民实边屯垦成为清政府开发新疆的主要政策,清政府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内地民众或强行迁移一些团体到天山北路,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从东部的巴里坤、经乌鲁木齐,西到伊犁地区,展开了以农业屯垦为主的区域开发。清后期,天山北路的生产方式已经变成了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地区。 本文从人口迁移入手,分天山北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两个区域,对清代移民人口的类型、数量、迁入方式、区域开发的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人口迁移和区域开发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清代天山人口迁移是政府指导下的强制行为,迁入的人口多是按照政府制定的政策从事相关的活动,迁入的人口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在西部伊犁一带迁入的东北移民同时具有防守边疆的重任。本文分析认为,天山北路的东部地区,移民的类型主要是以屯垦为主的户屯、遣屯、兵眷屯、商屯等几个形式,移民的主要来源是陕、甘等邻近地区的贫苦农民。西部地区迁入的人口类型较为复杂,锡伯族、察哈尔蒙古等移民在镇守边疆的同时,也从事部分农业开发,南疆地区移入的维吾尔族则主要是从事农业屯垦,哈萨克、土尔扈特蒙古则主要以游牧业为主。 本文以吉木萨尔县为靶区,探讨了人口迁移、农业开发与区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清代吉木萨尔地区的人地关系处在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人口迁入的数量、土地开发的力度没有超越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在水资源的地域分配、森林的覆盖等几个方面的环境因子变化不大。 本文最后探讨了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文化景观现象,如地名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和城镇景观等相关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因子是移民在天山北路生产、生活的表现形式,是移民与当地文化相互整合的结果。
其他文献
农村合作运动与近代乡村社会的变迁有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在19世纪20年代,由于国内自然灾害,军阀混战等原因,加之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中国农村呈现出前所
本文主要依据地方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考察莆田东华社区的家族组织、庙宇系统与仪式传统,探讨明清以来乡村社会文化的演变趋势。全文共五章,约35000字。 第一章“前言”,简要
本文旨在以漳州窑系为中心探讨明末清初福建与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从考察漳州窑系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整个过程出发,结合明末清初中国与东南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西方殖民者
本文对摔跤挠羊赛与近现代忻州、定襄、原平社会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摔跤挠羊赛是山西忻州市、定襄县、原平市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它经受了社会的动荡和历史的考验,代代相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军入侵和中共革命在晋西北的发生发展,促使这片古老而不乏活力的根据地经历了剧烈的社会演变,它所引起的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大大改变了该地区的社会结构
郑玉是元末徽州地区经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授徒讲学,门人众多。著述有《周易纂注》、《程朱易契》、《春秋经传阙疑》、《师山文集》。郑玉在《春秋》学方面用力
宋代是福建社会历史迅速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福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很大的成就。特别在科举考试方面,宋代福建科举全国第一。科举活动的盛衰和中举及第人数的多寡,往往是
我国的房地产经纪行业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是一个新行业。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房地产交易停止,房地产经纪活动逐渐消失。直到1978年之后,房地产市场逐步建立,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