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可以引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从而继发全血细胞减少;另一方面,HLD为遗传性铜代谢疾病,需终身驱铜治疗,而驱铜药物可引起血细胞减少,限制了内科驱铜治疗,严重影响疾病预后。此时需行脾切除手术。近15年来,随着对脾切除术后并发症认识深入,术后诊疗方案历经三次变迁。本项目旨在观察三个阶段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为今后脾切除术后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2方法2.1病例分组方法:将2006年-2020年的HLD合并脾亢病人分为三组:(1)脾切除组(A组):病例分布在2006年1月-2010年12月。(2)脾切除+术后抗凝溶栓组(B组):病例分布在2011年1月-2015年12月。(3)脾切除+术后抗凝溶栓+中药组(C组):病例分布在2016年1月-2020年12月。2.2治疗方法和各组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方法:(1)术前准备: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保护肝功能、改善凝血功能及驱铜等综合治疗,使得患者具备手术条件;(2)手术方法:均为同一组医生采用开腹精准脾切除术;(3)脾切除术后常规进行抗感染、补液、止血、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4)脾切除术后对于有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System Thrombosis,PVST)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肝素行抗凝治疗,若有PVST形成则在应用肝素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5)脾切除术后第2天开始,口服健脾活血中药治疗。各组治疗方案选择:(1)A组:选择治疗方法中的(1)-(3)。(2)B组:选择治疗方法中的(1)-(4)。(3)C组:选择治疗方法中的(1)-(5)。2.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1)血细胞:应用库尔特法检测患者围手术期WBC、RBC、PLT水平。(2)肝功能:①应用光电比色法检测肝功能计量资料:围手术期患者ALT、AST、ALB、PAB、CB、UCB水平。②肝功能定性评价:围手术期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变化情况。(3)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以及PVST形成:围手术期应用德国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ACUSON S2000)检测:①肝固有动脉以及门静脉的血管内径、血流速及血流量。②PVST发生情况。2.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21.0(SPSS,Version 21.0,Chicago,IL,USA)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和组内前后比较若符合参数检验条件则应用参数检验,反之均用非参数检验。假设检验水平[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3.1三组手术前后血细胞比较:(1)组内比较:三组WBC和PLT计数术后均高于术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RBC计数术后1天低于术前,此后在相应时间会高于术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①WBC计数比较:术后7天A组低于C组,B组低于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RBC计数比较:术后21天A组<B组<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PLT计数比较:术后第7、14、21天A组>B组>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三组手术前后肝功能比较3.2.1肝功能计量资料比较(1)组内比较:术后第1天三组ALT、AST、ALB、CB、UCB较术前恶化,此后各项指标在相应时间较术前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①三组间术后比较:术后第14、21天ALT、AST、CB、UCB 4项指标和术后第21天PA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间术后比较:术后第14天ALT、AST、CB、UCB指标B组较A组改善,C组较A组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1天ALT、AST、CB、UCB、PAB指标,B组较A组改善,C组较B组改善,C组较A组改善,均存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2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计数资料比较(1)组内比较:术后各时间三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占比高于术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①三组术后比较:术后第14天、21天A级占比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术后比较:术后第14天A级占比A组低于B组,A组低于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1天A级占比A组<B组<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三组手术前后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三组术后肝动脉内径、峰值血流速度、血流量较术前增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三组间术后三项指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三组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比较:(1)组内比较:三组术后第7天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较术前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4天、21天门静脉内径、血流量、血流速度仍低于术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B组和C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接近术前(P>0.05)。(2)组间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术后第7、14、21天门静脉宽度、流速和流量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术后第7、14天门静脉宽度、流速和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1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三组手术后PVST形成以及PVST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关系3.5.1脾切除术后PVST形成比较:三组之间PVST类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组 PVST 发生率分别为 81.6%、71.4%、63.6%。三组 PVST 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于B组,A组高于C组,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B组高于C组,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2脾切除术后PVST形成单因素分析:术后7天门静脉内径,术后7、14、21天门静脉血流速度,术后7、14天门静脉血流量与PVST形成有统计学意义(P<0.05)。3.5.3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3.5.2中与PVST形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7天门静脉内径增大、门静脉血流速度减小、门静脉血流量减小是发生PVST的危险因素,均存在P<0.05。4结论4.1 HLD合并脾亢脾切除治疗:①可以提高血细胞水平,保障了患者终身驱铜治疗;②脾切除改善了肝动脉血供和肝脏功能。4.2 对脾切除后有PVST形成高危因素的病人抗凝治疗及PVST形成时溶栓治疗,可以防治PVST和改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保障了术后肝功能的顺利恢复。4.3 术后健脾活血中药的应用,可以增强手术和抗凝溶栓的疗效,更好的促进肝功能恢复,其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