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产品市场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发展成为“买方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的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的约束,还受到市场的约束。自中国加入WTO后,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的经济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当中。充分调动国际资源市场,农业经贸合作已成为中国重点合作领域之一。
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与中国有1700公里的陆上边界线,在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市场等方面都与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力发展中哈开展农业经贸合作关系,对两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针对中哈两国农业经贸合作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论文从合作的背景出发,指出两国农业经贸有着较为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基础,都存在着迫切的合作意愿,同时也分析了在现有条件下合作的障碍;论文又从供给的视角在揭示了两国各自在农业生产要素及农产品领域现实差异表现,表明两国农业经贸合作存在着客观要求;同时在分析了两国农产品需求现状基础上,论文认为两国市场需求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国提升现有合作水平的基础所在;目前的合作和潜在的合作空间有多大差距是论文要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论文运用数学模型找出了之间的缺口,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哈两国间农业经贸合作水准以及在哪些领域可以作为重点突破给出了自己见解。
就具体内容而言,本文在第一章导论中阐明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在对国内外有关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及中哈农业经贸合作的文献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方向。本文认为,支撑发展中哈农业经贸合作的理论应是马克思的贸易、分工与专业化思想,以及相关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贸易、区域经济等理论。
第二章对中哈农业经贸合作的背景进行了分析。不仅考查中哈经贸合作的政治背景,重点分析了中哈农业经贸合作的经济背景,对双边的经贸合作现状、中哈边境贸易口岸的发展以及中哈农业经贸合作的不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中哈农业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主要从供给方面对中哈两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农用资金的投入及农业技术和农用土地的利用等方面)、农产品的供给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中哈两国的农业生产要素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两国在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合作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第四章是基于需求的分析,主要通过对中哈两国农产品和食品消费量的分析,探讨了两国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与特点,对影响哈萨克斯坦农产品消费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影响两国农业经贸合作的市场环境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对中哈两国农业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及前景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两国目前在上述领域的合作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与两国所具有的潜力不相符,也与两国所预定的目标存在差距。进一步深挖两国农业合作的潜力,加强合作力度,推动合作战略升级,是中哈农业经贸合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六章着重分析了新疆在中哈农业经贸合作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了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业合作及农产品的优势,揭示新哈农业经贸合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二者经贸合作的发展模式。
第七章针对全文的分析总结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农产品贸易,农业直接投资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农业技术合作,农机设备、节水灌溉设备、农药及化肥销售四个重点领域,提出中哈农业合作的对策建议,两国需要建立多种途径,加快农业的交流和合作,加快农产品质量体系的建设,因地制宜,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新疆在中哈两国农业经贸合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