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非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31I治疗疗效影响因素的系列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mobi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约占90%。D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主要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甲状腺滤泡状癌(FTC),少数为Hurthle细胞癌。DT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主要归因于PTC发病率的升高。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手术、术后放射性碘-131(131I)治疗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是目前PTC的常规治疗方法。经上述治疗,PTC总体预后较好,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有约5%-15%的患者会在治疗后出现复发或转移。131I治疗作为PTC的术后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清除残余甲状腺、辅助治疗潜在的微小残留癌灶甚至远处转移病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降低PTC患者的复发率及肿瘤相关死亡率,改善预后。大量研究显示,除了病理亚型、肿瘤大小、多灶性、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等肿瘤局部侵袭特征外,PTC的预后还受到多种分子病理特征的影响。术后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是指术后未服或停服L-甲状腺素4(LT4)后TSH升高(>30μIU/mL)状态下测定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其水平高低与肿瘤的术后残留情况以及初始治疗后疾病的缓解、持续、复发密切相关。BRAFV600E基因突变作为PTC最常见的特异癌基因改变,不仅通过异常激活MAPK通路参与PTC的发生、发展,而且与PTC的复发及肿瘤相关死亡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伴有该基因突变的PTC患者远处转移病灶的摄碘能力下降,131I治疗效果较差。此外,多项研究已发现,桥本甲状腺炎(HT)与PTC的发生显著相关,且合并HT的PTC患者经低剂量(1110MBq)131I治疗后清甲成功率显著低于不合并HT者。近年来,人们将更多地焦点放在复发及远处转移性PTC患者预后的研究中,而对于占较大比重的术后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其131I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拟选择ps-Tg水平、BRAFV600E基因突变、合并HT背景这三大特征,观察其与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131I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关系,以期为该部分患者131I治疗决策进一步提供循证依据,以避免治疗不足及过度治疗等问题。现将血清ps-Tg、BRAFV600E基因突变及合并HT背景三部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ps-Tg<10ng/ml的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131I治疗后的临床转归
  目的:探讨ps-Tg<10ng/ml的PTC患者经131I治疗后的临床转归及其对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ps-Tg<10ng/ml的PTC患者,根据131I初始治疗后6-24月的治疗反应(满意、可接受、不完全)将其分为ER、AR和IR三组。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危险分层和ps-Tg水平等采用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比较;进一步将患者分为ER组和非ER组,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ps-Tg值,通过ROC曲线及最佳界值点评估ps-Tg对无病生存的预测价值。
  结果:该人群三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ER组78.4%、AR组14.4%、IR组1.2%。三组的ps-Tg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性别、年龄、颈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复发危险分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R组ps-Tg值显著低于非ER组(P=0.000),ps-Tg水平与无病生存关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7,ps-Tg界值点为2.35ng/mL,对应的灵敏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3%、53.43%、92.11%。
  结论:对于ps-Tg<10ng/ml的PTC患者,ps-Tg水平是预测其无病生存的的敏感指标。
  第二部分:BRAFV600E突变型非远处转移PTC患者经131I治疗后的临床转归评价
  目的:探讨131I治疗对BRAFV600E基因突变型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01月至2014年07月期间于我院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手术及131I治疗的非远处转移PTC患者228例。根据原发病灶BRAFV600E基因状态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BRAFV600E突变组(n=153)和BRAFV600E野生组(n=75)。两组患者经131I清甲治疗后规律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34年,根据131I治疗后血清学(抑制性及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Tg),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及影像学(诊断性131I全身显像(diagnosticwhole-bodyscintigraph,DxWBS)及颈部超声等)随诊结果将其临床转归分为疗效满意(excellentresponse,ER)、疗效不确切(indeterminateresponse,IDR)、疗效不满意(血清学)(biochemicalincompleteresponse,BIR)及疗效不满意(影像学)(structuralincompleteresponse,SIR)。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Mann-WhitneyU秩和检验等方法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多灶性、肿瘤大小等)及复发风险分层情况,并采用χ2检验分别比较所有患者和高危患者中BRAFV600E基因状态与131I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关系。
  结果:本研究中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67.1%(153/228)。除确诊年龄、肿瘤直径和TNM分期外,余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风险分层在BRAFV600E突变组和野生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BRAFV600E突变组患者年龄较大(39.76±9.92vs34.69±8.72,P=0.000),TNM分期较晚(P=0.023),而野生组患者则肿瘤直径稍偏大(1.3(0.2-11.8)cmvs1.0(0.6-7.0)cm,P=0.003)。在所有患者中,BRAFV600E突变组经131I治疗后的4种临床结局所占比例分别为ER65.4%、IDR20.9%、BIR7.2%、SIR6.5%,BRAFV600E野生组4种临床结局所占比例分别为ER66.7%、IDR18.7%、BIR9.3%、SIR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1)。进一步分析高危患者(19.7%,45/228)显示,两组经131I治疗后的临床转归仍无均无显著性差异(P=0.851)。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BRAFV600E突变者术后经及时131I治疗的临床转归并不差于未突变者,这提示131I治疗有可能改善了BRAFV600E突变型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的整体预后。
  第三部分:伴桥本甲状腺炎的PTC患者131I清甲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伴HT的非远处转移性中低危PTC患者经低剂量(1110MBq)及高剂量(5550MBq)131I清除残留甲状腺(以下简称“清甲”)治疗的效果。
  方法: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的140例PTC患者(男16例,女124例)纳入该回顾性研究,其中伴HT组(n=84,A组)根据131I治疗剂量分为伴HT低剂量组(n=56,A1组)和伴HT高剂量组(n=28,A2组);不伴HT组(n=56,B组)131I治疗剂量均为1110MBq。所有患者均在首次131I治疗后6~8个月停服左旋甲状腺素(L-T4),通过Dx-WBS、颈部超声及血清TgAb及刺激性Tg(sTg)检测等评价疗效。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检验等比较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多灶性、肿瘤大小等)及残余甲状腺(以下简称“残甲”)情况,并采用x2检验比较组间清甲成功率。
  结果:3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残甲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203~2.944,x2=0.271~0.970,均P>0.05)。当以Dx-WBS联合颈部超声评价清甲疗效时,不伴HT组清甲成功率(94.6%,53/56)高于伴HT低剂量组(82.1%,46/56;x2=4.264,P<0.05);伴HT高剂量组清甲成功率(85.7%,24/28)略高于低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8,P>0.05)。将上述标准再联合血清sTg评价清甲疗效(24例患者因TgAb>46kU/L影响sTg准确性而未纳入)时,不伴HT组清甲成功率(85.7%,48/56)仍高于伴HT低剂量组(75.6%,34/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78,P>0.05);伴HT高剂量组(12/15)与低剂量组清甲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0,P>0.05)。
  结论:伴有HT的非远处转移性中低危PTC患者131I清甲疗效较不伴HT者差,增加131I治疗剂量未能进一步提高伴HT组患者的清甲成功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阻断p38和JNK信号通路对大鼠脓毒症ARDS的影响。  方法雄性清洁级108只SD大鼠,体重为217±5.8g,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6组(n=18):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CLP组)、DMSO组(DMSO组)、JNK阻断剂组(JNK组)、p38阻断剂组(p38组)、p38和JNK联合阻断组(JP组)。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ARDS模型。各组分别在手术后1h、6h、24h处
学位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提高心肌灌注水平及改善预后的影响。  方法:以2013年1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就诊的行急诊PCI术治疗的
目的:评价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影响。  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6只,10~12周龄,体重20~25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只):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BCCAO组)和电针预处理组(EA+BCCAO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闭法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15min后恢复灌注。EA+BCCAO组于缺血前5d开始接受电针预处理百会穴3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  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到2014年12月实施肝移植手术患者50例进行研究,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为C级,分别在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30min、新肝期30min和术毕由中心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钙离子(Ca2+)指标检测和凝血指标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学位
目的  研究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Replacement,TKA)术后促使患肢切口周围皮下瘀斑形成的高危要素。  方法  随机选取青大附院骨科一病区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期间共102例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女性88例,男性14例,平均年龄为(62.5±5.2)岁,平均体重质量指数(BMI)为(27.5±3.6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45例患者按入院的顺序随机分成为低频(1Hz)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高频(10Hz)刺激组(17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给予低频组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1Hz的rTMS治疗;高频组及假rTMS组则给予患侧M1区10Hz的rTMS治疗;每个患者接受
目的观察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3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强化组与普通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强化组在此基础上每日增加1次下肢运动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10m最大步行速度(10MWT)、Hol
目的:肺癌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肿瘤死亡原因中占首位,研究其发病机制对治疗与预防该肿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实验旨在研究MiR-124、STAT3和C/EBPα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相关关系,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意义。。  方法:本实验通过TargetScan软件预测miR-124的靶基因。应用Realtime-PCR检测40例
背景:CUGBP1是一种参与到转录后调控网络的多功能RNA结合蛋白,可以控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激活。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作为基本的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控制分化来抑制细胞增殖。目前为止,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关于CUGBP1和C/EBPα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研究仍不清楚。  方法:本实验应用RT-PCR法检测CUGBP1和C/EBPα在未接受过任何化放疗
目的:通过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进行干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小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恶性肿瘤的临床综合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与治疗手段。  方法:40只健康昆明小鼠腋部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建立荷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荷瘤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LMWH组)、5-氟尿嘧啶组(5-Fu组)、低分子肝素+5-氟尿嘧啶组(联合组)。腋下可触及皮下结节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