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教育学视角下的高校英语教师批判意识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意在用批判教育学的视角分析大学英语教师的批判意识。研究包括了三方面的分析:教师对批判意识的观念,教师相应的课堂行为,以及教师课后的批判反思。文秋芳(2012)等学者研究发现,大部分的高校外语系学生都有缺乏批判能力的现象,被称之为“思辨能力缺乏症”。这些学者认为,大部分高校教师没有批判意识并缺乏反思精神是造成此类症状的原因。然而,批判反思性教师正是当代教育所需要的教师。鉴于批判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批判意识,而批判意识意味着拥有批判反思的能力,因此,本研究用批判意识来检测教师的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批判教育学提出,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了解专业知识且拥有批判意识的人才(Freire,1993)。批判教育学认为,目前的教育是一种“银行储蓄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中,教师就像是存款人,而学生是银行。教师机械的储存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从不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然而,语言教育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项目。它是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它被注入了意识形态,历史和政治(Pennycook,2004)。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扮演文化工作者,决策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为了获得批判意识,批判教育学提出了“提问式教育”以打破传统教育中的压迫关系。“提问式教育”中的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代表,他们是带领学生反思生活和社会的引导者,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促进者,是经验意见的提供者,还是参与学习的学习者(Wink,1999)。唐丽萍(2012)提出,教育的改变取决于教师的所做所想。Crookes和Lehner(1998)也认为学生的行为受到教育的影响。如果教师是批判教育学的支持者,那么他们就能引导学生学习批判能力。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实地听课观察以及访谈对三位高校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分析结果如下:1、三位高校教师对批判教育学和批判意识有一定的了解。2、在三位教师当中,两位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课堂话题和社会生活相联系,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加入了社会政治类的话题,但是另外一位教师并没有。3、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虽然有一位教师能尽量与学生交流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但是其他两位教师依旧处于主控地位。4、三位老师都会在课后反思之前的教学,但是大部分反思并没有影响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此外,三位教师大部分反思的是学生的表现,而不是自己的教学行为。研究结果显示,从批判教育学的视角来看,三位高校英语教师距离批判意识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批判教育学的要求与我国现代对教师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要求教师成为批判反思型的知识分子。因此,批判教育学的应用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教师发展的领域中探讨如何发展批判性的教师。
其他文献
9月23日至25日,由广东省海洋渔业休闲与垂钓协会与广州市金花地渔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17广州海钓交流会暨金花地(秋季)渔具博览会在广州隆重举办。
本文以《接骨师之女》中的杂合语言及其翻译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译本中的语言去杂合现象对母女关系再现的影响,探求如何翻译杂合性语言才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其在源语中的文体价值
物价租金的不断攀升以及物价的上涨让低利润的便利店从市中心地段逐渐失,例如在广州的珠江新城,由于高额的成本以及相对狭隘的售卖方式,传统便利店在此几乎无法生存。自动售
祈使句是汉语句类系统中的重要类别,它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语用功能。多年以来,汉语学界也一直没有间断过对它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五灯会元》是近代汉语的重
2016年1月10日,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知识产权局、北京科技大学共同指导下,由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赛伯乐投资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与投资发
15—17世纪是英国从封建主义和农本经济向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期间农民福利问题突出。过渡时期,维系农民福利的哪些根本条件发生质的改变?造成何种负面影
研究背景: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的死亡率较高,肝移植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供体短缺、费用高昂限制了其实施。因此寻找一种肝
为了寻找不同视频之间的转换道路,提升观察者的方向感,提出一种虚实融合场景中的自动路径规划方法,首先提出一种视点评价方法,考虑在视频投影中的图像畸变带来的图像质量问题
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平面出发,对现代汉语中表现为形义不一致的典型句法成分“指名性状语”展开了多角度的探讨。不包含绪论与结语,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先在概括指
改革开放后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良好的质量迅速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占据了中国较大的市场,国际品牌在中国盛极一时。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品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品牌开始与国际品牌相匹敌,与国际品牌争夺中国消费者市场,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开始受到挑战。竞争的加剧使得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广告策略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广告投放媒介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