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起重机械在当今工业社会中应用前景广阔,其轨道长度及轨道间距不断增加,使关乎起重机械运行安全的轨道检测要求与维护标准日渐提高。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开始尝试使用移动机器人技术取代基于全站仪的传统人工检测方法。利用双移动机器人对两根平行起重机械轨道的轨道跨距差、高度差等轨道参数进行检测时,要求双移动机器人在轨道上行走时保持位移同步。移动机器人在起重机械轨道上行驶过程中,受轨道倾斜、粗糙不平、接缝较大以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重机械在当今工业社会中应用前景广阔,其轨道长度及轨道间距不断增加,使关乎起重机械运行安全的轨道检测要求与维护标准日渐提高。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开始尝试使用移动机器人技术取代基于全站仪的传统人工检测方法。利用双移动机器人对两根平行起重机械轨道的轨道跨距差、高度差等轨道参数进行检测时,要求双移动机器人在轨道上行走时保持位移同步。移动机器人在起重机械轨道上行驶过程中,受轨道倾斜、粗糙不平、接缝较大以及移动机器人自身驱动系统误差等因素影响易产生位移同步偏差,影响起重机械轨道检测任务的完成。因此,本文根据起重机械轨道检测任务中对双移动机器人行走位移同步的具体要求,研究起重机械轨道检测双移动机器人行走同步控制方法及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双移动机器人行走同步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本文结合起重机械轨道检测项目及要求、工作环境,设计基于双移动机器人的起重机械轨道自动检测方法总体方案,明确轨道检测主要性能指标,以及双移动机器人行走同步控制的调节时间、位移同步最大偏差和稳态偏差等性能指标要求,设计双移动机器人行走同步控制系统总体方案。(2)双移动机器人行走基于单神经元PID控制器的交叉耦合同步控制方法研究。通过对移动机器人在起重机械轨道上行走特性及移动机器人驱动系统特点分析,建立双移动机器人行走系统数学模型,采用交叉耦合控制方法,设计双移动机器人行走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系统结构框架;针对传统交叉耦合控制中PID位移控制快速性不足,利用单神经元PID控制器改进传统交叉耦合控制方法中PID位移控制器,搭建simulink控制仿真模型,根据移动机器人行走的实际工况,将轨道接头处冲击信号模拟为脉冲干扰信号,将不断变化的轨道摩擦模拟为随机扰动干扰,对两种情况进行系统控制性能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交叉耦合控制,脉冲干扰响应下,基于单神经元PID的交叉耦合同步控制调节时间为1.78s,缩短了0.41s;随机干扰白噪声响应下,基于单神经元PID的交叉耦合同步控制调节时间为1.92s,缩短了0.42s,系统同步稳态偏差为5.8mm,降低了1.7mm,但系统同步稳态偏差尚有待提高。(3)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双机器人行走位移偏差同步补偿方法研究。针对双机器人行走位移同步稳态偏差不足,利用BP神经网路与PID控制相结合改进机器人行走交叉耦合同步控制方法中PID同步补偿器,设计了基于BP神经网络同步补偿器,利用simulink搭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进行系统控制性能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交叉耦合同步控制方法采用基于BP神经网络同步补偿器后,脉冲干扰响应下控制系统调节时间为1.36s,缩短了0.42s;随机干扰白噪声响应下,调节时间为1.51s,缩短了0.41s,同步稳态偏差为3.6mm,降低了3.9mm,系统稳定性与调整快速性均得到提高,符合双移动机器人行走同步控制系统对调节时间、稳态偏差的要求。(4)双移动机器人行走同步控制系统设计及性能试验研究。首先,根据总体方案设计了双移动机器人行走同步控制系统软件、硬件,搭建了双移动机器人行走同步控制系统试验平台。令双移动机器人在标准起重机械轨道上行走,分别进行双移动机器人行走交叉耦合同步控制快速性测试试验和双移动机器人行走同步控制准确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同步补偿器的交叉耦合同步控制下,在经过轨道接头情况下同步控制调节时间为1.73s;轨道粗糙程度不断变化情况下同步控制调节时间为1.77s,同步稳态偏差为4.7mm,轨道存在倾斜角情况下调节时间为1.43s,同步稳态偏差为3.9mm。可以较好的满足起重机械轨道检测对双移动机器人行走同步控制的要求,达到预期效果。本文研究工作为基于双移动机器人的起重机械轨道检测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对于提高检测自动化程度和检测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气候问题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为合理估算新形势下的碳社会成本,更好地制定相关碳政策,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两方面内容:(1)基于人们践行绿色行为的视角,从经济、效用、气候三个模块构建新型碳社会成本模型,研究不同气候状态下的最佳碳社会成本。经济模块中构建了绿色行为产出量以刻画绿色行为产生的价值,对于其他各函数的设置和函数间的相互影响考虑的更加全面。效用模块中除了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以及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如何有效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成为一大难题。在道路交通系统中,驾驶人是主体,驾驶人的行为与道路交通安全关系密切;在相同的道路交通环境下,不同驾驶人的驾驶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性,所面临的事故风险也各不相同。因此,分析不同驾驶人的行为特性,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对驾驶人行为的安全性进
行星耦合混合动力传动系统(Planetary Coupling Hybrid Transmission,PCHT)作为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常用的核心部件,能够为车辆提供灵活的动力耦合方式、紧凑的结构布置和高效的传动效率,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复杂结构为模式切换品质带来了诸多挑战,深入研究行星耦合系统扭振特性
针对现有天车式除锈设备结构庞大难以运输、以及爬壁式除锈设备承载能力差且不能处理复杂表面的问题,本课题组基于Stewart并联结构独创研制了一种桥梁钢箱梁喷砂除锈并联机器人,它由并联操作机构、升降机构和移动平台等构成,具有刚度高、承载能力强、可移动性好的优点,能够实现任意移动、自由升降、六自由度位姿精准运动操作等。其中,移动平台为8轮式结构,具有结构稳定、转向便捷等优点。钢箱梁喷砂除锈操作现场为低附
随着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品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和网联的方向发展。汽车电子水泵是伴随汽车产业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催生的高技术产品,属于微型高速离心泵,具有转速变化范围大、几何结构复杂、运行环境温度高等特点,运行时较易发生空化,进而造成性能下降,引起剧烈的振动及噪声,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过流部件损伤,影响交通安全。空化是一种涉及复杂相变的多相流动现象,空化的多尺度时空溃变
交通标志的作用是向驾驶员提供准确的道路信息,保障道路的顺畅通行。交通标志检测是智能车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重要环节,因为交通标志的类别各不相同,并且在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目标重叠、遮挡等情况,所以如何精确、高效的检测交通标志是一个挑战。目标检测方法可以分为传统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传统方法先手工提取特征再进行模板匹配,存在着检测准确率低、实时性差等问题。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往往在有不错的检测精
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和污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严重,利用光催化技术将生物质平台化合物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光催化技术将5-羟甲基糠醛(HMF)高选择性转化为2,5-二甲酰基呋喃(DFF),并研究了硫化镉量子点(CdS QDs)、硫化镉量子点/还原氧化石墨烯(CdS QDs/rGO)、硫化镉量子点/壳聚糖碳(CdS QDs/Ch)等一系列用于HMF氧化
近年深度学习在视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使其研究异常火热,尤以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算法模型不断推陈出新。然而,算法模型的计算量增加,使得如何实现算法加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深度学习算法主流部署平台都有一定缺陷,CPU运算速度缓慢,GPU功耗高,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不易更改网络模型,导致硬件平台难以兼顾实时性与经济性,
汽车车内异响频发,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驾乘体验。然而异响种类繁多、源头不固定、特征不明显,难以通过主观判别异响源。因此,亟需寻求一种客观的辅助算法,实现汽车异响的快速有效识别。本文结合某企业研究项目,选取车内几种典型构件的异响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座椅系统中的座椅导轨碰撞异响和座椅表皮摩擦异响,内饰仪表板中的手套箱塑料件异响和扶手箱共振异响,以及安全带卷收器异响。对声音信号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
卷帙浩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记载了无数先贤的嘉言懿行、高风峻节,蕴含着丰厚的内容与深刻的哲理。典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着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引据用典,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了治国理政之观,同时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深厚的文化根基,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产生了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