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简称校企合作),在我国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发展及其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为此校企合作已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发源地。高校拥有雄厚的科技、知识、信息和人才资源,企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人员、设备和资金,是实现高新科技转化的载体。高校与企业合作,使校企双方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化。研究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了解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校企合作产生的理论基础;其实践意义在于为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作出建议。 本论文首先追溯了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历史,系统地阐述了引起我国校企合作产生的理论基础,进而研究分析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并对我国校企合作发展战略作了初步的探讨。 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是有现实基础的,其一是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其二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其三是现代“人力资本”学说;其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其五是我国高校职能的演变。 在对当前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研究中,笔者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的: (一)、从合作模式角度来看,目前主要存在着:人才培训、联合培养、技术转让、项目合作、交流与咨询、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和合办科技园等。(二)、进行案例分析,分别从认知性因素、能动性因素、体制性因素出发例举实例,并作分析。(三)、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有:观念意识的陈旧;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技术市场的不规范性;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不完善;资金短缺;政策不配套。 本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从实践的层面上,探讨了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战略。提出合作应遵循的原则是:目标一致性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协作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合作的运行机制是: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引进竟争机制有;利用激励机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反馈机制;建立创新机制;同步协调机制。合作成功的策略: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2、制度创新和建立股份合作制;3、知识创新和确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4、技术创新和完善技术市场运行体系;5、加强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