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散文在明清的接受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研究相较于其他七大家来说稍显黯淡,关于其散文的接受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曾巩散文儒学思想醇正浓厚,创作讲求文以载道,自宋代以来盛誉不绝。明清两代是曾巩散文发展的繁荣时期,其散文艺术特色鲜明,又因受到当时政治制度、文化思潮的影响,得到了社会文人的推崇和接受。作为宋代散文大家,曾巩继承了曾氏一族深厚的家学思想,又吸收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创作理论,因而散文议论透辟,本原六经,是明清两代文学发展中的经典呈现,为明清两代文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理念。
  本文一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意义和曾巩近几年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第一章是对曾巩的生平简介和思想探究,曾巩散文中呈现出的醇正的儒家思想,典雅平正的艺术风格,与曾巩深厚的家学渊源、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曾氏家族自其曾祖父一辈就对儒家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矢志不移的将儒家经典作为学习的对象。曾巩从小就受到了家庭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对儒家文化和思想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感受。
  曾巩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散文思想和风格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早期汪洋恣肆,发展到后期则呈现出典雅纡徐的特点,创作风格愈发成熟,稳重,思想性和道学性也愈加浓厚。当时北宋统治者对儒家经典青睐有加,大力提倡儒家文化,将儒学经典及儒家思想作为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因而当时社会文人大都崇儒学儒。在家庭氛围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双重作用下,曾巩散文儒学思想醇正浓厚,语言典雅平正,风格纡徐委婉,议论深刻透辟,为后世文人的创作提供了模范和理论基础,意义深远。
  第二章是曾巩散文在明代的接受研究,这一章节首先简述了明代之前曾巩散文的接受情况,了解曾巩散文在两宋时期及元代的接受情况。明代是曾巩散文发展和接受上升时期,受社会复古思潮、科举制度以及出版业发展的影响,曾巩散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得到广泛的流传和接受。一方面,明代政府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要求科举选官制度以儒家经典文化为基础,曾巩散文因符合当时科举衡文的标准,在明代受到了推崇。另一方面,明代社会文化复古思潮盛行,理学因此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明代文人及文学流派或主张学习秦汉文、或主张学习唐宋文,为曾巩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中唐宋派作为明代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师法唐宋,大力提倡、推崇唐宋文,在唐宋文中又尤重宋文。曾巩作为宋代大家之一,在此期间受到了他们的大力推崇,其散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章是曾巩散文在清代的接受研究。从清代科举制度的实行、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以及文人流派对曾文的评价来看,曾巩散文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甚于明代,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清代儒学思想依旧盛行,这为曾巩在清代的接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政治制度方面,清朝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使得文人士子轻易不敢妄论政事,在文学创作方面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曾巩散文因其醇厚典雅,不落锋芒的特点,受到了清代诸多统治者的推崇和赞美,成为了清代文人争相学习、创作的楷模,理学家的形象在清代深入人心。
  清一代,曾巩的古文创作理论和散文风格,受到了以桐城派为主的文人流派的大力推崇,文学作品更是成为了清代文人学习的范本。从清代文人对曾巩散文的评价以及清代古文选中曾巩散文的选录情况来看,曾巩散文在清代统治者及社会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曾巩散文在清代社会的接受程度明显要更甚于明代。
  结语部分在全文的基础上再次对曾巩散文在明清的接受过程进行总结,肯定了曾巩散文的文学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对曾巩散文在明清的接受分析,不仅对曾巩散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接受情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且对曾巩的文学思想、创作风格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把握,使人们对曾巩散文的价值和艺术特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其他文献
契丹源出东胡,为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10世纪初,契丹人仿造汉字笔画先后创制使用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与汉字并行于辽境内。金灭辽后,契丹文字被继续沿用至金明昌二年(1191),总行用时间长达270余年。至元末明初,契丹字成为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契丹文字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契丹文帝后哀册的重现。其中,契丹大字研究受限于其自身表意性质和资料匮乏等原因,总体研究进程较为缓慢。近年来,随着
学位
本论文是基于文献《三合语录》创建的多语平行语料库进行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搭建了文献管理平台,实现了集理论、实践和应用为一体的研究。《三合语录》是道光十年(1830)刊行的一部由满、蒙古、汉三语对照而成的教科书。该文献主要记录了满八旗子弟的日常会话,文本反映了当时交谈双方的情感、情态、不同的谈话语气和言语行为等。它们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都属于语言的人际功能特性。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
学位
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解决敖德斯尔研究当中未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为研究目的,运用文本研究方法,重新解读敖德斯尔小说,试图拓展蒙古族作家研究领域。  论文由绪论、正文(第一至第三章)、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等五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前人研究概况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从互文性研究的视角,对敖德斯尔小说中的各种互文现象进行了探讨。论文围绕自涉互文性、与汉文学的互文性以
学位
蒙古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其口语音位和字符之间有对应的关系。传统蒙古文,自创制以后其文字系统本身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蒙古口语本身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蒙古书面语与口语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长元音和复合元音的书面字符组合及其读音对应关系、书面词末尾的大部分短元音在口语中的脱落、口语中的辅音结合构成复辅音而引起音节数的变化、元音和谐律、附加成分的口语读音与位于其前面的词末尾音节读音之间的变化等。
学位
“水墨”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哲学基础,儒、释、道三者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传统水墨绘画艺术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这三家哲学思想的互融互渗又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体面貌。从已经发掘的汉墓壁画中可以得知,中国水墨画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在唐、两宋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唐以前中国画是以彩绘为主的彩绘时期,随着文人阶层审美思想的变化,出现了以王维、张璪等人为代表的以破墨、泼墨为主要技法的水墨画,并产生了“水
学位
明代的楚辞学研究处于蓄势继兴的时期,其呈现出来的研究特点,以及研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都值得后世楚辞学人进行思考探究。因而,以明代的楚辞学特点与问题二者为研究对象来进行一番论述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故文章共分为研究综述、正文、余论三个部分。  研究综述主要是对前人关于明代楚辞学的研究内容做收集整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从楚辞学史的角度纵观明代楚辞学,这种研究形式以专著居多。第二则是针对明代某部具体
学位
弹幕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虽缘起于二次元文化,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断走向大众化和主流化,并被广泛应用于视频、直播、电子书阅读、在线教育等各个领域。弹幕凭借虚拟共时性、即时性、互动性等媒介特征,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并催生了独特的弹幕文化,改变了年轻一代的兴趣结构、观看状态、社交模式以及行为模式。可见,对弹幕媒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媒介环境学派第三
学位
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文化和综合国力上。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达的文化产业既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又能带来巨大的文化影响和长远的社会效益,是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的重点。西方发达国家依靠文化产业进行文化输出,获取巨额收益,在经济和意识形态上都牢牢把握着话语权;在中国,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发展支持,文化产业
壮族民歌在骆越地区传承至今,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浓厚的氛围环境,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情感和认知作为情理两方面的内驱力,深入到壮族民众日常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右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根脉蕴养了平果嘹歌,五部歌书的稳定流传与这片土地之上的民众情感与认知息息相关。结合当下平果嘹歌传承过程中的歌手个人生活史,可见嘹歌对民众而言是重要的情感依托和表达方式。在歌书的稳定传承中,嘹歌形成的历史脉络和社会文化背
学位
现代汉语反问句作为一种独特而又常用的疑问句式,学者们从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对其展开了系统考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特定反问句式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完善反问句的语法体系。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立足三个平面理论,对反问句式“Q,还能VP(吗)?”展开讨论,将从以下六部分来阐述:  第一章:总结已有对反问句的研究,以及与反问句式相关的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寻求本文的必要性和创新点,界定本文的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