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认知:当代壮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以广西平果县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h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族民歌在骆越地区传承至今,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浓厚的氛围环境,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情感和认知作为情理两方面的内驱力,深入到壮族民众日常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右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根脉蕴养了平果嘹歌,五部歌书的稳定流传与这片土地之上的民众情感与认知息息相关。结合当下平果嘹歌传承过程中的歌手个人生活史,可见嘹歌对民众而言是重要的情感依托和表达方式。在歌书的稳定传承中,嘹歌形成的历史脉络和社会文化背景也随之积淀,通过歌书文本可见右江流域壮族民众对于自身所处的自然以及社会环境的情境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风俗信仰的文化认知。在新歌创造与教学传承的过程中,嘹歌在稳定保存下的五部歌书之外,也结合时代语境创新了更多题材和内容。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时代风貌和民间生活的变化融入新嘹歌的创新和发展之中,可见壮族民歌传承过程中的强大内驱力和对所处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第一部分介绍嘹歌的“街天”歌圩,嘹歌歌圩作为壮族民歌中保存完好的民歌传统,具有典型代表性。根据对当地“街天”的深入观察和体验,获得民歌对受众影响的直观感受和“沉浸”效果,对开启情感研究视角具有启发作用。
  第二部分为嘹歌的情感研究,歌圩上的歌手们将自己的情感专注投入与宣泄,背后的影响与民众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情感首先是个人情感,而后才得以共鸣交互,融汇为集体情感。每位高水平的嘹歌歌手,都有着自己的嘹歌情结,这种情结反映着特定群体中的人如何生发情感和表达情感,嘹歌中的情感来自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当个人情感在嘹歌对唱中获得共鸣,认知便成为嘹歌情感之外另一重值得深究的内涵和意义。
  第三部分为嘹歌的认知研究,歌手们传唱嘹歌的过程中,歌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作为唱嘹歌的辅助工具,更是一部浓缩着壮族历史的社会百科全书。在情感的线索贯穿之下,文本中大量的生活细节和历史文化背景重现着传统壮族社会共同认可的情感、心理以及认知观念。民歌传统因此获得了强大的传承动力,历经多次社会形态的变革依旧得以生生不息。
  第四部分为嘹歌的传承研究,作为壮族民歌中影响规模与传承现状皆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传统,嘹歌在当下社会的传承现状值得作为经典案例进行研究。在广阔的民众基础之上,民间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保持着融洽的互动关系,政府作为桥梁渠道,将三方力量凝聚起来,且获得动态平衡的状态,是民歌传承中值得借鉴的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代际更迭,是传统文化共同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适应性发展的机遇。课堂传承模式的探索、民歌自我创新的尝试,为民歌传统的未来走向提供着无限可能。
其他文献
本文以河北省迁安市12个乡镇为田野调查对象,初步描写该地区的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借助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对其语音特点进行尝试性解释。本文将分为六个部分对迁安方言进行描写:第一章对迁安市的地理位置、人口迁移和历史沿革进行了整体介绍,同时对迁安方言研究现状并介绍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进行了综合论述。文章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描写迁安方言东、西区的语音特点并附代表点音系;第二章从声母入手,描写迁安方
学位
杭州驻防地处江南地区,是清代直省驻防体系中规模较大、地位较高的驻防地点。它于顺治初年建立,随清朝结束而消亡。在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一旗人群体与汉城人的关系经历了由冲突走向融洽的过程。随着杭州驻防旗人与汉城社会的深入交往,杭州所具有的悠久醇厚的汉文化底蕴也吸引了驻防旗人的揣摩与学习。杭州驻防旗人纷纷以汉语进行诗歌写作,留下了丰厚的汉语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既具有与汉族文人诗歌表达的相似之处,又具有鲜
学位
契丹源出东胡,为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10世纪初,契丹人仿造汉字笔画先后创制使用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与汉字并行于辽境内。金灭辽后,契丹文字被继续沿用至金明昌二年(1191),总行用时间长达270余年。至元末明初,契丹字成为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契丹文字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契丹文帝后哀册的重现。其中,契丹大字研究受限于其自身表意性质和资料匮乏等原因,总体研究进程较为缓慢。近年来,随着
学位
本论文是基于文献《三合语录》创建的多语平行语料库进行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搭建了文献管理平台,实现了集理论、实践和应用为一体的研究。《三合语录》是道光十年(1830)刊行的一部由满、蒙古、汉三语对照而成的教科书。该文献主要记录了满八旗子弟的日常会话,文本反映了当时交谈双方的情感、情态、不同的谈话语气和言语行为等。它们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都属于语言的人际功能特性。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
学位
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解决敖德斯尔研究当中未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为研究目的,运用文本研究方法,重新解读敖德斯尔小说,试图拓展蒙古族作家研究领域。  论文由绪论、正文(第一至第三章)、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等五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前人研究概况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从互文性研究的视角,对敖德斯尔小说中的各种互文现象进行了探讨。论文围绕自涉互文性、与汉文学的互文性以
学位
蒙古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其口语音位和字符之间有对应的关系。传统蒙古文,自创制以后其文字系统本身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蒙古口语本身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蒙古书面语与口语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长元音和复合元音的书面字符组合及其读音对应关系、书面词末尾的大部分短元音在口语中的脱落、口语中的辅音结合构成复辅音而引起音节数的变化、元音和谐律、附加成分的口语读音与位于其前面的词末尾音节读音之间的变化等。
学位
“水墨”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哲学基础,儒、释、道三者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传统水墨绘画艺术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这三家哲学思想的互融互渗又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体面貌。从已经发掘的汉墓壁画中可以得知,中国水墨画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在唐、两宋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唐以前中国画是以彩绘为主的彩绘时期,随着文人阶层审美思想的变化,出现了以王维、张璪等人为代表的以破墨、泼墨为主要技法的水墨画,并产生了“水
学位
明代的楚辞学研究处于蓄势继兴的时期,其呈现出来的研究特点,以及研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都值得后世楚辞学人进行思考探究。因而,以明代的楚辞学特点与问题二者为研究对象来进行一番论述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故文章共分为研究综述、正文、余论三个部分。  研究综述主要是对前人关于明代楚辞学的研究内容做收集整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从楚辞学史的角度纵观明代楚辞学,这种研究形式以专著居多。第二则是针对明代某部具体
学位
弹幕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虽缘起于二次元文化,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断走向大众化和主流化,并被广泛应用于视频、直播、电子书阅读、在线教育等各个领域。弹幕凭借虚拟共时性、即时性、互动性等媒介特征,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并催生了独特的弹幕文化,改变了年轻一代的兴趣结构、观看状态、社交模式以及行为模式。可见,对弹幕媒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媒介环境学派第三
学位
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文化和综合国力上。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达的文化产业既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又能带来巨大的文化影响和长远的社会效益,是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的重点。西方发达国家依靠文化产业进行文化输出,获取巨额收益,在经济和意识形态上都牢牢把握着话语权;在中国,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发展支持,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