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科研团队在实践中的快速发展相比,科研团队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与科研团队在验收方面的研究相比,科研团队在组建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从科研团队的生命周期来看,大部分现有研究成果关注的焦点是科研团队组建之后的问题,对如何组建科研团队等科研团队组建之前的问题没有展开充分的研究。一些成果虽然对科研团队的构建问题展开了研究,但大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阐明作者的个人想法或进行经验总结,从模型、算法角度研究该问题的成果还较为缺乏。在科研团队的评价方面,大部分现有成果关注的是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价,对于如何识别和鉴定科研团队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尚未引起充分的重视。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科研团队在构建和评价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因而需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全文共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引言。本章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现状方面,从知识超网络、科研团队的发现、科研团队的成员选择、科研团队组建的困难与对策、基于社会网络的团队生成、科研团队的评价等方面阐述了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思路方面,阐述了论文的逻辑结构。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三个:提出一种计算知识单元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建立团队成员选择的两种模型、设计科研团队评价的指标体系。第2章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本章从内涵、类别、成员构成等方面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科研团队。以超网络的定义方式、知识网络的类型为基础,界定知识超网络的概念。本章从团队生成模型、知识计量理论、集成理论、关系强度理论四个方面阐述了论文的理论基础。其中,知识计量理论是知识匹配度计算的理论依据,团队生成模型、关系强度理论和集成理论用于建立团队成员的选择模型。第3章团队带头人的遴选。本章利用知识超网络建立了一个团队带头人遴选的框架模型。该框架模型包含知识匹配度和网络中心度两个参数。知识匹配度描述候选带头人与团队目标之间的知识匹配关系,网络中心度描述候选带头人在科研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提出了一种计算两个知识单元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知识匹配度的量化之中。本章还对利用网络中心度遴选团队带头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在对这两个参数进行量化和分析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团队带头人的遴选方法。第4章团队成员的选择。本章利用知识超网络建立了一个团队成员选择的框架模型。该框架模型包含两个参数——知识匹配度和关系强度。知识匹配度描述候选成员与团队目标之间的关系,关系强度描述候选成员与候选成员之间的关系。在量化关系强度这个参数之后,将该框架模型转化为生成模型、嵌入模型、集成模型这三个模型,用于团队成员的选择。第5章科研团队的评价。本章建立了评价科研团队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括知识状态和合作状态两个方面。知识状态方面的评价指标包括知识被拥有深度、知识被拥有广度、知识缺口度、知识匹配度、知识相容度。合作状态方面的评价指标包括团队带头人的合作人数、团队带头人的合作率、团队带头人的贡献率、科研团队的合作紧密度、科研团队的合作规模、科研团队的参与度、科研团队的合作率。第6章总结与展望。从团队带头人的遴选、团队成员的选择、科研团队的评价三个方面总结本文的研究工作。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有:计算知识匹配度时没有利用语义背景,没有对团队成员的选择模型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未给出关系强度计算公式中权重的设置依据。与本文相关的几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团队目标的确立,结合背景信息计算团队人员与团队目标的知识匹配度,带有更多约束条件的团队成员选择等。本文在理论上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种计算知识单元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扩展了基于社会网络的团队生成模型,建立了团队成员选择的嵌入模型和集成模型。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科研团队的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支持,为科研团队的识别、鉴定、选拔提供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