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稿看译者的自我修正——大卫·霍克思翻译《红楼梦》手稿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daruanjiand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大卫·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翻译手稿为研究对象,探究译者在自我修正中的决策过程。研究手稿(第二章至第八十章)呈电子扫描图片格式,来源于香港中文大学官方在线图书馆网站。  具体研究方法为借助SPSS16.0随机抽取15章手稿,并将这15章中出现的修改分为9类进行数据收集:词汇选择、句子改写、句子重组、衔接手段、增补和删改、反复修正、语法修正、段落修改、笔误,再按类统计比较。定量分析发现:15章中修改超过2000处,这九类修改由多到少依次为:词汇选择>增补和删减>衔接手段>句子重组>句子改写>反复修正>语法修正>段落修改>笔误。其中,词汇选择、增补和删减这两类就占了总数的一半,说明霍克思在自我修正时重点关注原文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定性分析指出了霍克思的译者素养。首先,这些修改体现了其对翻译工作细致入微、兢兢业业的态度,例如语法修正、段落修改和笔误只有不到5%,以及他在部分词汇选择过程中复杂而谨慎的思考过程(如“海棠”一词的翻译修正)。通过心理分析发现,反复修正这一类的修改充分体现了译者在斟酌词句时的纠结痛苦过程,手稿中出现大量潦草难以辨识的涂改痕迹反映出译者在面临翻译难题时内心的烦躁与沮丧,即便如此,译者还是出色完成了翻译任务,其负责、不轻易放弃的态度可圈可点。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几处译者将“归化”的翻译修改为“异化”的修改过程,与霍克思公开表明的“归化”思想并不相符,从而说明这位优秀的译者为追求译文的完美,有时也会牺牲自己的翻译思想。最后,本研究也对普通译者的翻译校改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总而言之,本研究构建了全新的方法论来研究翻译手稿,具有创新与参考意义,且研究成果足以证明其可行性。对翻译研究而言,翻译手稿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需要进一步探究。
其他文献
近年来,澳大利亚文学犹如大洋彼岸的一块瑰宝,其独特的光辉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海伦·加纳是澳大利亚文坛上一个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孩子们的巴赫》被看作是澳
跨性别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至少目前可以说妇女和男人是两个语言族群。自1975年Lakoff发表了《语言与妇女的地位》一书,语言学界便开始了广泛而深入的语
本篇论文分析了玛格丽特·劳伦斯的小说《石头天使》中女主人公哈格对抗父权制,努力追求女性权利,实现男女平等的一生:哈格在父权制社会中成长,由于不满父亲的控制,选择了逃
《天堂》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七部小说,也是她获奖后推出的首部作品。作品问世后受到了国内外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的研究多是将批判
传统理论认为,“交互式发展”最能概括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的发展要经历一系列的分化和整合,这导致语言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换句话说,书面抑或口头语言的进化是社会不断进
介词作为英语中最为活跃的词汇之一,一直是传统教学的难点。介词的错误原因也是近年来专家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错误分析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研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公开课作为一种新兴影视,一方面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全球范围的知识共享,另一方面却也带来了字幕不规范、同一公开课存在多种版本双语字幕的问题。  本文以网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