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大卫·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翻译手稿为研究对象,探究译者在自我修正中的决策过程。研究手稿(第二章至第八十章)呈电子扫描图片格式,来源于香港中文大学官方在线图书馆网站。 具体研究方法为借助SPSS16.0随机抽取15章手稿,并将这15章中出现的修改分为9类进行数据收集:词汇选择、句子改写、句子重组、衔接手段、增补和删改、反复修正、语法修正、段落修改、笔误,再按类统计比较。定量分析发现:15章中修改超过2000处,这九类修改由多到少依次为:词汇选择>增补和删减>衔接手段>句子重组>句子改写>反复修正>语法修正>段落修改>笔误。其中,词汇选择、增补和删减这两类就占了总数的一半,说明霍克思在自我修正时重点关注原文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定性分析指出了霍克思的译者素养。首先,这些修改体现了其对翻译工作细致入微、兢兢业业的态度,例如语法修正、段落修改和笔误只有不到5%,以及他在部分词汇选择过程中复杂而谨慎的思考过程(如“海棠”一词的翻译修正)。通过心理分析发现,反复修正这一类的修改充分体现了译者在斟酌词句时的纠结痛苦过程,手稿中出现大量潦草难以辨识的涂改痕迹反映出译者在面临翻译难题时内心的烦躁与沮丧,即便如此,译者还是出色完成了翻译任务,其负责、不轻易放弃的态度可圈可点。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几处译者将“归化”的翻译修改为“异化”的修改过程,与霍克思公开表明的“归化”思想并不相符,从而说明这位优秀的译者为追求译文的完美,有时也会牺牲自己的翻译思想。最后,本研究也对普通译者的翻译校改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总而言之,本研究构建了全新的方法论来研究翻译手稿,具有创新与参考意义,且研究成果足以证明其可行性。对翻译研究而言,翻译手稿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需要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