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以“结构-过程-结果”管理模式为理论框架,建立科学且符合我国护理实情的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为评价和改进临床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质量提供监测和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制定严密的文献检索策略,系统查阅国内外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相关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2014版证据分级和质量评定方法筛选和评价文献质量,并总结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
2.小组讨论法:组建讨论小组分析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质量指标的内涵、计算公式和数据收集方法,初步拟定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并制作专家函询表,确定函询专家。
3.德尔菲法:挑选在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管理方面有较深造诣的专家,以邮件或书面形式,就初拟的指标重要性、计算公式合理性、数据收集资料方法可操作性咨询专家意见,改进并确定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
4.层次分析法:依据Saaty标度分别比较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构造判断矩阵及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5.问卷调查法:以构建的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为依据设计调查表进行临床实际调查,了解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进行相应的质量改进。
6.数据分析法:应用Excel2016、SPSS23.0和yaahp12.2软件对专家函询和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文献初检为2098篇,初筛后获得48篇,复筛后共纳入11篇VTE预防护理质量评价相关研究,其中:Level5b7篇,Level2c3篇,Level2d1篇,整理归纳出28项涉及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质量评价的结构、过程和结果指标。
2.讨论小组就初稿中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质量指标条目、计算公式及资料收集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初步拟定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及28项三级指标在内的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第一轮函询问卷。
3.函询结果表明:①两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4.85%与96.43%(>70%),权威系数分别为0.860与0.865,表示专家有较高的积极性和权威性。②第一轮函询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数为3.75-4.96,标准差为0.19-1.23,满分率为0.2857-0.9286;第二轮函询指标的重要评分均数为4.63-5.00,标准差为0.00-0.63,满分率为0.6667-1.0000。③两轮函询专家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099-0.163,0.096-0.135(P均<0.001),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良好。
4.3项一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结构(0.196)、过程(0.493)、结果(0.311),6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管理制度(0.131)、设备配置(0.065)、护理评估(0.247)、护理措施(0.247)、患者临床结局(0.207)、护理效果评价(0.104)。22项三级指标权重排前10位的分别包括:院内静脉血栓发生率(0.155)、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正确率(0.086)、患者静脉血栓预防知识知晓率(0.078)、护士静脉血栓知识培训合格率(0.065)、静脉血栓防治团队定期培训落实率(0.065)、梯度压力弹力袜使用正确率(0.052)、静脉血栓风险复评执行率(0.052)、出血发生率(0.052)、静脉血栓风险首评执行率(0.046)、抗凝药不良反应监测执行率(0.044),所有层级指标的一致性比例值均小于0.1。
5.静脉血栓风险复评执行率为98.67%,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正确率为92.00%,出血风险复评执行率为74.67%,梯度压力弹力袜使用正确率为89.3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使用正确率为90.67%,抗凝药不良反应监测执行率为90.67%,除静脉血栓风险首评执行率指标外,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1.本研究基于科学的质量管理理论,运用循证思维,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的逐步构建了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为临床评价和改进护理质量提供可靠地证据支持。2.本研究通过控制函询专家和函询过程,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良好,保证了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设置指标体系权重,各层级指标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权重分配科学合理。
4.7项指标投入到临床实践过程中,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表明指标的临床适用性和可行性较好。
以“结构-过程-结果”管理模式为理论框架,建立科学且符合我国护理实情的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为评价和改进临床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质量提供监测和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制定严密的文献检索策略,系统查阅国内外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相关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2014版证据分级和质量评定方法筛选和评价文献质量,并总结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
2.小组讨论法:组建讨论小组分析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质量指标的内涵、计算公式和数据收集方法,初步拟定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并制作专家函询表,确定函询专家。
3.德尔菲法:挑选在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管理方面有较深造诣的专家,以邮件或书面形式,就初拟的指标重要性、计算公式合理性、数据收集资料方法可操作性咨询专家意见,改进并确定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
4.层次分析法:依据Saaty标度分别比较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构造判断矩阵及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5.问卷调查法:以构建的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为依据设计调查表进行临床实际调查,了解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进行相应的质量改进。
6.数据分析法:应用Excel2016、SPSS23.0和yaahp12.2软件对专家函询和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文献初检为2098篇,初筛后获得48篇,复筛后共纳入11篇VTE预防护理质量评价相关研究,其中:Level5b7篇,Level2c3篇,Level2d1篇,整理归纳出28项涉及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质量评价的结构、过程和结果指标。
2.讨论小组就初稿中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质量指标条目、计算公式及资料收集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初步拟定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及28项三级指标在内的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第一轮函询问卷。
3.函询结果表明:①两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4.85%与96.43%(>70%),权威系数分别为0.860与0.865,表示专家有较高的积极性和权威性。②第一轮函询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数为3.75-4.96,标准差为0.19-1.23,满分率为0.2857-0.9286;第二轮函询指标的重要评分均数为4.63-5.00,标准差为0.00-0.63,满分率为0.6667-1.0000。③两轮函询专家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099-0.163,0.096-0.135(P均<0.001),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良好。
4.3项一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结构(0.196)、过程(0.493)、结果(0.311),6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管理制度(0.131)、设备配置(0.065)、护理评估(0.247)、护理措施(0.247)、患者临床结局(0.207)、护理效果评价(0.104)。22项三级指标权重排前10位的分别包括:院内静脉血栓发生率(0.155)、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正确率(0.086)、患者静脉血栓预防知识知晓率(0.078)、护士静脉血栓知识培训合格率(0.065)、静脉血栓防治团队定期培训落实率(0.065)、梯度压力弹力袜使用正确率(0.052)、静脉血栓风险复评执行率(0.052)、出血发生率(0.052)、静脉血栓风险首评执行率(0.046)、抗凝药不良反应监测执行率(0.044),所有层级指标的一致性比例值均小于0.1。
5.静脉血栓风险复评执行率为98.67%,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正确率为92.00%,出血风险复评执行率为74.67%,梯度压力弹力袜使用正确率为89.3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使用正确率为90.67%,抗凝药不良反应监测执行率为90.67%,除静脉血栓风险首评执行率指标外,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1.本研究基于科学的质量管理理论,运用循证思维,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的逐步构建了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为临床评价和改进护理质量提供可靠地证据支持。2.本研究通过控制函询专家和函询过程,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良好,保证了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设置指标体系权重,各层级指标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权重分配科学合理。
4.7项指标投入到临床实践过程中,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表明指标的临床适用性和可行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