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已经认识到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相关论文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我国对于数学史的教育价值的研究开始较晚,但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近几年也在大步前进。2017年12月新发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加入数学文化元素,建议教材编写中注重传统数学文化内容,而数学史是数学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呈现窗口。同时,高中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抽象性大、理论性强、课程量多等特点,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学科。课题的主旨是为了了解数学史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相关的数学史是否能够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是否能帮助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等问题。笔者将课题的研究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理论基础、问题现状调查、结论和建议以及教学实践。HPM提出的“历史相似性原理”和“发生教学法”是研究的基础,相应的教学原则和渗透路径则指导我们进行教学实践。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归纳了数学史在实际教学中的渗透原则应包括:目的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渗透路径可根据课堂结构划分为:导入教学课题、课堂结束语、点缀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内容。笔者将在文中通过举例的方式加以说明。论文的重点在问题现状调查和教学实践上。笔者从教材、学生、教师、高考等四个方面调查了数学史在目前高中数学中的渗透现状。对于教材,笔者对目前使用的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进行统计,获取并整理数据后将它们制作成表格;对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主体,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高考部分则是由高考试卷(新课标卷)中的相关题目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做了整理和分析。笔者针对上述的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然后,笔者将前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并做教学反思。文章的最后,笔者做了个人总结以及对研究课题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