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菜单英译——以《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为例的分析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海外享有盛誉。因此,饮食文化的交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饮食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种重要性在学术界似乎没有得到重视,以菜名翻译为对象进行的学术研究一直很少。此外,中式菜名的英文译法在民间有多个版本,没有统一的译名,因此一菜多译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北京奥运会临近之际,北京市相关部门编制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在为北京奥运嘉宾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将对北京市中文菜单使用统一规范的英文译法起到指导作用。   本文从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角度,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英国翻译家纽马克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的方法。《中文菜单英文译法》是信息兼召唤文本,但其中有很多菜名包含了丰富的修辞特点,因此作者认为,对这一部分菜名,除了传递菜肴内容之外,不妨以语义翻译为补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引言,此论文的意义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理论介绍:1.介绍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2.介绍纽马克的文本分析理论;3.不同文本的翻译方法。第三部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介绍及其翻译方法的归纳。第四部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中餐菜名的特点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作者认为,从整体上说,菜谱的翻译应以交际翻译为主,但对于那些运用修辞法,具有审美价值的中餐菜名,可以在交际翻译的基础上以语义翻译作为补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第五部分结论。
其他文献
主办:共青团广西区委  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广西青年美术家协会地点:南宁跨世纪美术馆时间:2015年4月15日—21日
作为多媒体交流里必不可少的工具,电影翻译成为了翻译研究里日益重要的领域。西方国家在影视翻译领域已经做出了许多研究,很多学者如Yves Gambier, HenrikGottlieb和Karamitrogl
本文旨在乔姆斯基最简方案的框架下,研究汉语正反问句的句法特征,寻求正反问句派生方式的简洁统一的解释方案。   首先本文对汉语正反问句所包含的句式进行了分析,并从正反问
交际行为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能传达更多的信息。文学作品也经常通过非语言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然而通过对非言语行为
近年来,美国电视剧逐渐在中国迅速流行起来,其幽默的语言和巧妙的剧情深得观众的喜爱。美剧翻译版本多种多样,质量参差不齐。翻译不当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了解甚至造成观众的误解
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被广为传颂,已逾八十多年。关于这部不朽之作,评论界达成两点共识:其一,它广泛适合于各历史时期的读者品味,其表现模式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