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应用健脾活瘀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病理学变化和血清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水平的改变等,探讨关于健脾活瘀方的部分作用机理,以期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开拓新的思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将郭淑云教授门诊符合入组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健脾活瘀方组33人)和对照组(胃复春组33人),治疗6个月。6月后观察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变化,病理改变(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以及检测血清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程、家族史、病理组织学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为P>0.05,无明显差异性,有可比性。⑵临床症状疗效比较:关于症状总积分,用药前两组数据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无显著差异;治疗组用药前后总积分经配对t检验,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总积分经配对样本秩和检验,P<0.05。两组均有显著差异;对比两组间用药前后症状总积分差值,经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症状治愈率64.5%、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治愈率26.7%、总有效率66.7%。在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经χ2检验,均显示P<0.05,有显著差异。⑶病理组织学疗效比较:萎缩方面,治疗组治愈率61.3%、总有效率71.0%,对照组治愈率26.7%、总有效率30.0%。肠化方面,治疗组治愈率53.8%、总有效率65.4%,对照组治愈率25.9%、总有效率29.6%。将上述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在萎缩和肠化方面分别运用χ2检验进行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统计学分析,均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⑷血清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数据,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显示P>0.05,无显著差别;对比用药前后IL-2、EGF水平,两组均进行配对t检验,均提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关于两组间用药前后差值比较,经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健脾活瘀方在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脘疼痛、痞满、乏力等不适症状方面疗效显著,且能逆转萎缩及肠化等病理改变,降低血清IL-2、EGF水平,整体疗效优于胃复春;健脾活瘀方可能通过降低IL-2、EGF水平,抑制胃黏膜炎症反应,促进黏膜修复和细胞功能的恢复,抑制过度增殖等逆转萎缩及肠化。
方法:将郭淑云教授门诊符合入组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健脾活瘀方组33人)和对照组(胃复春组33人),治疗6个月。6月后观察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变化,病理改变(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以及检测血清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程、家族史、病理组织学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为P>0.05,无明显差异性,有可比性。⑵临床症状疗效比较:关于症状总积分,用药前两组数据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无显著差异;治疗组用药前后总积分经配对t检验,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总积分经配对样本秩和检验,P<0.05。两组均有显著差异;对比两组间用药前后症状总积分差值,经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症状治愈率64.5%、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治愈率26.7%、总有效率66.7%。在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经χ2检验,均显示P<0.05,有显著差异。⑶病理组织学疗效比较:萎缩方面,治疗组治愈率61.3%、总有效率71.0%,对照组治愈率26.7%、总有效率30.0%。肠化方面,治疗组治愈率53.8%、总有效率65.4%,对照组治愈率25.9%、总有效率29.6%。将上述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在萎缩和肠化方面分别运用χ2检验进行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统计学分析,均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⑷血清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数据,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显示P>0.05,无显著差别;对比用药前后IL-2、EGF水平,两组均进行配对t检验,均提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关于两组间用药前后差值比较,经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健脾活瘀方在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脘疼痛、痞满、乏力等不适症状方面疗效显著,且能逆转萎缩及肠化等病理改变,降低血清IL-2、EGF水平,整体疗效优于胃复春;健脾活瘀方可能通过降低IL-2、EGF水平,抑制胃黏膜炎症反应,促进黏膜修复和细胞功能的恢复,抑制过度增殖等逆转萎缩及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