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拯是北宋名臣,其人清廉守正,执法公明,肯为民请命而不畏强权,颇有名望,被后代视为清官的典型代表,其事迹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与此同时,包拯也被搬上了戏曲舞台,成为文学史中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以“道具”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细致地探究包公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本文共分为三章,主要对包公戏道具从种类、特色、功能、运用特色、文化意蕴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章通过整理以往元明清包公戏剧目,归纳包公戏道具的种类和特色。包公戏剧目包括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等,总共有30种。包公戏道具种类按照人物、情节、案件类型进行分类,并依次分析各类道具的特点。而且,包公戏道具呈现出鲜明的演变特征:元明阶段包公戏道具由实逐渐转为虚实结合,是戏曲走向程式化的重要表现;清、近代阶段,包公戏道具融合了宫廷戏和民间戏的特色,同时在近代结合了现代科技,又向着实物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通过将包公戏和包公小说中的道具进行对比,研究包公戏道具的文学功能。以《百家公案》对元杂剧的改编,和京剧《狸猫换太子》对《三侠五义》的改编来说明包公戏和包公小说道具的运用情况。比较可知,包公戏道具相较于包公小说道具,更注重道具的氛围功能,而且与演员的表演紧密结合,同时也体现出浓重的神怪色彩。
第三章将从地域特色、祭祀、饮食、法律四个方面来探究包公戏道具的文化意蕴。在地域特色上,包公戏道具主要受到北京和上海两派京剧的影响,融合传统砌末和现代布景机关;在祭祀上,包公戏中的祭祀道具突出了人物的身份和鬼神信仰;在饮食上,包公戏中出现了“米糷”这种道具,考证应为明代米线的简易食法;在法律上,包公戏道具中有势剑金牌、合同文书和刑具,在中国法律文化中具有它们独特的象征意义。
研究包公戏道具,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包公戏背后的文化意义,包公作为历久不衰的清官形象,承载了下层民众种种想象,代表着正义和公理;同时也可以了解在戏曲表演中,道具在包公戏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是如何运用舞台技巧表现其戏剧张力。从文学和文化两个层面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分为三章,主要对包公戏道具从种类、特色、功能、运用特色、文化意蕴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章通过整理以往元明清包公戏剧目,归纳包公戏道具的种类和特色。包公戏剧目包括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等,总共有30种。包公戏道具种类按照人物、情节、案件类型进行分类,并依次分析各类道具的特点。而且,包公戏道具呈现出鲜明的演变特征:元明阶段包公戏道具由实逐渐转为虚实结合,是戏曲走向程式化的重要表现;清、近代阶段,包公戏道具融合了宫廷戏和民间戏的特色,同时在近代结合了现代科技,又向着实物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通过将包公戏和包公小说中的道具进行对比,研究包公戏道具的文学功能。以《百家公案》对元杂剧的改编,和京剧《狸猫换太子》对《三侠五义》的改编来说明包公戏和包公小说道具的运用情况。比较可知,包公戏道具相较于包公小说道具,更注重道具的氛围功能,而且与演员的表演紧密结合,同时也体现出浓重的神怪色彩。
第三章将从地域特色、祭祀、饮食、法律四个方面来探究包公戏道具的文化意蕴。在地域特色上,包公戏道具主要受到北京和上海两派京剧的影响,融合传统砌末和现代布景机关;在祭祀上,包公戏中的祭祀道具突出了人物的身份和鬼神信仰;在饮食上,包公戏中出现了“米糷”这种道具,考证应为明代米线的简易食法;在法律上,包公戏道具中有势剑金牌、合同文书和刑具,在中国法律文化中具有它们独特的象征意义。
研究包公戏道具,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包公戏背后的文化意义,包公作为历久不衰的清官形象,承载了下层民众种种想象,代表着正义和公理;同时也可以了解在戏曲表演中,道具在包公戏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是如何运用舞台技巧表现其戏剧张力。从文学和文化两个层面来说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