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之一。2020年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新中国贫困治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1)后小康社会,如何走好扶贫开发之路,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是中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扶贫开发的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中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及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进行了分析,进而总结了后小康时代中国贫困治理面临的新形势,结合过去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贫困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中国未来贫困治理尤其是相对贫困治理的路径选择。概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并完成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贫困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学科,贫困治理也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联合国将贫困问题列为社会发展三大难题之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将消除贫困作为治国兴邦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贫困治理,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的贫困治理特别是农村贫困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70余载风雨扶贫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反贫困工作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之初对反贫困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开发式扶贫、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扶贫攻坚工程。在这一进程中,随着对贫困认识的加深,中国政府不断调整扶贫理念、方式和政策,从政府主导的一元主体到政府主导,社会、市场、贫困户自身协同参与的多元主体;从单纯关注重点贫困地区到帮扶全部贫困人口;从为解决极端贫困的输血式救济扶贫到注重调动贫困主体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开发扶贫;从大水漫灌式粗犷扶贫到滴灌式精准扶贫,中国贫困治理的精准度和效率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一条适合国情、独具特色的中国式扶贫开发道路。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扶贫开发成效提升到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实现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将扶贫开发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为此,党中央立足国情,在继承以往扶贫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强调,扶贫开发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是精准扶贫第一次被提出。接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对如何实施精准扶贫作了详细的顶层设计,并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自此,“精准扶贫”开始成为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经验之一。在党中央的坚强带领下,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共同奋斗,脱贫攻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全国共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贫困发生率降至0.6%,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年均纯收入为9808元,较2015年大幅提升,每年平均增长超过30%,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这些成果举世瞩目,在人类反贫困的历史中也是绝无仅有,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进行贫困治理的独有政治优势。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中国为全人类的脱贫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其中蕴含着大量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甚至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脱贫模式和经验,值得世界上同样面临脱贫难题的国家和地区学习借鉴。归纳起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在脱贫事业上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二是构建了全国一盘棋的脱贫攻坚体系;三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四是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五是坚持精准方略提升脱贫效率;六是构筑社会合力凝聚脱贫力量。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中华民族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美好夙愿,已经实现,但是在后小康社会时代,中国的贫困治理仍然会面临来自多重领域的挑战,一些短板亟待补齐,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仍然面临巨大压力。如个别一线扶贫工作人员、部分已脱贫地区仍然存在政绩观问题突出、弄虚作假、轻视精神扶贫、舆论宣传不到位、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不充分等问题,影响脱贫进度,对巩固脱贫成果也必然产生不利影响;一些贫困地区在产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兜底、生态脱贫、教育脱贫等方面面临或多或少的问题,导致有的地区脱贫成效难以巩固,有的贫困户面临再次返贫的风险。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迈入后小康时代以解决相对贫困的新发展阶段,需要党和国家进一步丰富贫困治理理论,优化贫困治理路径,创新相对贫困治理的理念、构建相对贫困治理与相关政策战略的衔接机制、探索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增强相对贫困治理的内生动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的防贫功能,不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脱贫攻坚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战役经得住历史和人民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