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下中美菲对中菲南海仲裁案报道的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和《每日问询者报》为例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选取《中国日报》、《每日问询报》和《纽约时报》2016年7月12日至8月12日期间对南海仲裁案裁决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消息来源、报道框架以及报道倾向性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中美菲三国主流媒体对仲裁案裁决的构建方式及差异。通过对345篇新闻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本研究发现三家报纸最主要的信源均来自于政府。其次,《中国日报》较多引用专家信源,而《每日问询者报》则较多引用仲裁庭信源。在框架方面,冲突框架和责任归因框架是三家报纸中最常出现的两个框架。此外,《纽约时报》较多采用经济后果框架和道德框架,菲律宾的《每日问询报》较多采用人文关怀框架。研究还发现,《中国日报》和《每日问询者报》的总体报道倾向都偏向本国。《纽约时报》的报道多秉持中立态度或偏向本国,除此之外其余报道则更偏向于菲律宾,而不是中国。基于研究结果,作者认为三家报纸对仲裁案裁决报道的差异主要是国家利益不同导致的。
其他文献
企业危机沟通话语的主要目的是以理性(或者看似理性)的方式劝服受众接受己方观点,尽力避免企业形象受损。论辩性是企业危机沟通话语的根本属性之一。然而既往相关研究主要从管理学和传统修辞学的视角出发,较少关注危机沟通话语的论辩性。有鉴于此,本文主要采用吴鹏和陆品超(2017)的语用论辩学理论框架,选取2017年美联航公司拖人事件为例,重点研究其中典型的分离论证形式。语料来源主要为关于此事件美联航在其推特和
学位
国内外学者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广告中修辞进行质性分析,但很少有学者通过实验设计定量研究广告中的修辞效果,而采用眼动实验的研究更加稀缺。国内学者对广告的研究很多,但相较于国外学者,针对酒店广告的研究不足。因此,本研究创造性地结合了眼动实验和问卷调查这两种实证研究方法,不仅通过分析消费者的眼动数据探究酒店广告捕获注意力的能力;还通过分析问卷数据评估消费者对广告的记忆、喜爱程度以及入住意愿的强烈程度,
学位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世界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2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中国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语建构方式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以《中国日报》关于非遗的英文报道为研究对象,收集该
学位
对同声传译复杂过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自著名的纽伦堡审判。自该次审判首次使用同声传译以来,学者们对这种高要求的语言任务表现出经久不衰的研究热情。无论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同声传译从业者,还是来自其他领域的学者,他们对于同声传译的研究都侧重于理论框架建设。很少有研究人员采取基于实验的实证研究。对于需要大量实践培训的同声传译而言,仅关注理论框架发展的研究与现实略显脱节。这不仅导致对同声传译的理论研究停
学位
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客户服务在商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客户服务信函作为客户服务的主要实现形式,在语言学界较少受到过往研究的关注。本文旨在探究客户服务信函中的言语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以期为客户服务信函的撰写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本文选取高校教材中的模板信函和某公司客户服务往来信函(共70封)为研究语料,基于文本分析和语步分析,从经济分析语用学的视角,通过描述客户服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体裁结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而国民经济实力水平的上升也使得出国留学成为更多大学生的选择。目前,中国在英留学生的总人数已经将近十万,占据了英国留学生的最大份额。对于初到英国的中国留学生而言,学会当地语言,适应当地文化,跟上学业进程等一系列的生活变化和挑战都可能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焦虑来源,从而阻碍他们的文化适应。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社交媒体的使用是否会对中国在英留学生的文化
学位
前人对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多集中于其翻译方法及策略,或者只是对广告中的双关进行了类别分析,且大多数双关研究属于定性分析,缺少实验性证据支撑。而过去对广告图片的研究很少有结合广告宣传文字探索对注意力产生的整体效果。眼动追踪技术可以直接记录人们注视物体时的眼球运动,以数据和图片的形式反映被试的注意力情况。本文通过眼动追踪技术,采用实验研究方式,以旅游广告为实验材料,重点关注广告图片中的人以及文字中的双关修
近年来,政府把加大力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上日程。非遗保护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许多学者从多方面研究了非遗保护,比如,政府和民间的保护政策,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然而,在语言学方面,有关非遗保护的文章少之又少。  本文旨在研究非遗保护官方话语的体裁互文性,揭示该互文性如何实现交际目的,并进一步探索体裁互文出现的原因。作者收集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的90篇文章,分为三种体裁
隐喻与明喻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很多,但采用实证方法尤其是眼动方法研究的还非常少。因此,本文采用眼动实验方法,探索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中有“like”的明喻句子和无“like”的隐喻句子的认知过程,旨在观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对明喻与隐喻认知过程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与本族语者的认知过程是否存在差异,以期完善对隐喻与明喻的实证研究。  国外已有研究认为,英语母语者在加工明喻与隐喻时,会出现显著的“
学位
当企业因言行不当受到指责时,通常会发布道歉信进行危机管理,化解困境,挽回其声誉,并重塑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在对企业道歉信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集中于从策略角度探究企业道歉信的效果,而忽视了其体裁结构与道歉效用之间的联系。  为探究企业道歉信中语步结构特征与言语效用实现的关系,本文选取“美国顾客满意指数”所涉及12家航空公司的65篇道歉信作为研究对象,在Swales(1990)和Bhatia(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