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弥补概念隐喻理论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Fauconnier在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有解释力的概念整合理论(CBT)。这个理论把合成过程上升到了一个人类认知机制的高度,并用于解释各种意义的创建。无论是对像合成词,隐喻和转喻这类语言学现象,还是像解决疑惑或是宗教仪式这类非语言学现象,概念整合理论的四空间网络结构图能够对其作出有力的解释。因此,这个理论吸引了大批语言学家对该机制的研究和运用。
然而,其中的大部分研究局限于从理论到现象的方式而不是从对现象解释的不足来看理论。这种研究方法把理论当成一个“完美”的工具来解释现象,从而导致理论对现象的适应,因而不能优化理论。如果从相反的方向出发,再结合以前的方式,是否可以对这个理论作出更本质的研究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在于,尽管语言学家对这个理论的完善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局限于合成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到具有这个机制的个体本身这个因素。因为个体的一切认知活动都是受诸如抑郁和焦虑这类心理因素的影响,那么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到合成过程,这个问题值得近一步探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尽管概念整合理论把人类的认知纳入其中而被认为是语言学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然而该理论忽略了个体这个极易受到心理因素影响的人的问题,即:人文缺失。因此,是否可以把人文这个因素纳入理论,从哪些方面来完善该理论,成为本论文的研究所在。
该论文在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这就是个案研究:从一个具体的个案出发来看理论,并通过对理论的优化再回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当中。因为个体这个因素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从心理学领域当中找出意义建构的个案来看理论是可行的。于是,本文以叙事心理治疗中一个因和同学相处不好而导致抑郁的当事人的人生故事建构为个案来看CBT对其解释力的不足。受叙事心理治疗中咨询师帮助当事人重建人生故事的启发,发现CBT之所以对人生故事构建无法合理解释的原因在于缺乏对“记忆”这个重要的人文因素的引入。通过把记忆纳入到概念整合理论当中,发现四空间的本质和来源,各空间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与空间的元素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合理的阐释。这不但可以解释为什么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输入空间的缺失和整合过程的不能触发,还可以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能理解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意义这类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并且,这个理论不但可以解释在线意义的构建,也可以解释长时记忆中的意义构建。本文不但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而且从人文的角度帮助完善了概念整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