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自叙的哀歌——庐隐创作哀感论

来源 :闽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cxzx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庐隐是“五四”新文学拓荒时期的重要女作家,是文学研究会第一批成员中唯一的一位女性,是接受男权话语启蒙而最早觉醒的现代女性作家之一。庐隐身处感伤的“五四”时代,感染了时代的悲伤情调,其大学时期又适逢新文学运动,亲身经受了“五四”文化思潮的洗礼,对“五四”新文化感同身受。庐隐响应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启蒙”号召,是以问题小说创作登上文坛,因此她的文学创作之路与“五四”时代的影响分不开。庐隐在小说中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塑造了一系列在时代思潮感召下成长起来的“五四”新女性形象,写出了女性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所遭受的不幸与悲苦,因此其作品中大都弥漫着浓厚的哀伤情感。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解读庐隐,了解庐隐创作中的时代感伤情调与意义,本文以哀感为审美视角,审视庐隐的创作历程与作品,试图探究如下问题:庐隐是如何被“五四”浪潮推动,一步步走上文坛而成为新文学第一代女作家的?她如何感应“五四”时代诸多社会与文化风潮,又为何加入“问题小说”创作队伍?她的作品如何书写“五四”新文化运动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男性启蒙中抒写女性?其作品与“五四”文化的契合度如何?又具有何审美特点?笔者认为:1.作为新文学第一代作家,她的创作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旨归相一致,与“五四”新文学书写的整体性相契合,是“五四”问题小说与女性书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也感染了“五四”文学悲凉的哀伤气氛。2.其创作与“五四”文学女性解放与言说相一致,加上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女性自我感受,她的作品既具有自叙传自我感伤书写的悲悯,又成为时代哀伤呐喊的哀歌。
  围绕以上问题,论文将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结合“五四”文坛的悲剧氛围以及沉郁的悲剧意蕴,试图还原庐隐所处的成长环境,以探寻她如何被时代风潮感应走上文坛,及其作品如何反映时代风潮等等问题。此章以庐隐早期发表文章的报刊《小说月报》为视窗,探寻“五四”文坛的哀歌性以及文学研究会对庐隐价值观、文学观的影响。第二章以“五四”情爱小说写作传统为切入点,通过庐隐自身坎坷的爱情经历及其作品中的性爱叙事等,探究庐隐爱情的自叙性色彩与时代哀歌性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章从情绪的悲哀美、意象的凄清美以及语言的古典美三个方面解读庐隐作品的独特悲剧审美品格,并探讨其审美的悲剧品格与“五四”时代新文学悲剧审美氛围的关系。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通过对《昭明文选》诸多版本中所存音注的研究,本文提出了音注与版本双向研究的新概念。这种"双向"考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李善、五臣两家《文选》音注在版本中演变脉络的梳理;二是从音注的角度对《文选》版本系统中尚有疑虑的问题进行验证;三是在对《文选》版本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并探索中古音韵文献中前人忽视或误解的特殊注音现象。  本文首先拟测了李善、五臣两家音注的"原初形式",认为"随注出音"与"正文夹音
学位
本文以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传世文献,对这一时期的祭祀礼、宾礼、战争礼、以及册命礼等四种礼制及相关名物进行探讨。在金文所涉及的诸类礼仪中,这四种礼制与政治关系密切,且包含了丰富的名物。通过对礼制内容及名物的探讨,得出礼制与名物变化的规律及原因,以祈能够更多的与传世文献做出补充与对比。  在祭祀礼相关铭文中,祭祀礼的关键因素有三:首先是祭名。通过大量甲骨、金文中祭名的对比发现,这些
学位
高步瀛是晚清民国的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古文典籍的整理、笺注工作,《文选李注义疏》和《选学举要》是其晚年在“文选学”方面的著作成果。《文选李注义疏》以恢复李注原貌为目的,全面整理《文选》李善注,虽然只完成八卷,但在校勘、注释和考证方面的成果得到“文选学”界的充分肯定;《选学举要》是其在萃升书院时的讲义之作,但整部著作蕴含“新选学”因素,对“新选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整理、分析高步瀛的“文
学位
自晋代挚虞编纂《文章流别集》确立了“文、志、论”并列的总集经典体例以来,总集成为文学文献载录传承的重要形式。清人严可均从嘉庆十三年(1808)至道光十四年(1834),经历草创和整理两个阶段,编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是书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零二人),文稿七百四十七卷,编目一百零三卷,合计八百五十卷,成为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也是
学位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文教组织形式,为读书人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学问及文化提供了一方载体和各种条件。其存在时间由唐至清,历史悠久;总计有七千余所,数量庞大,为古代教育、学术、文学、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学风士气、民俗风情的培植,乃至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清代中州书院既具有传统书院的一般性特征,又在时间和地域空间上呈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而和清代中州书院同一时期的地
学位
文学教育,是贯通古今中西的论题。它以培养才学根底、文学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文学审美力与理想人格为核心。北朝作为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并行的历史时期,其间的文学教育拥有独特的风貌与研究价值。从文学教育的视域进行考察,为还原北朝士人的文学生成途径、审美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灵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文学即人学,本文分别从帝王的角度分析其文学教育统筹、从学官的角度分析其王道理想追求与文学教育内容、从私学教育者的角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