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对经典小说阅读的影响——基于19世纪英国经典小说的实证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a20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文学样式,小说通常是由虚构的人物,事件或场所组成,也就是说,并非严格基于历史或事实。每一部小说都会选择特定的角度进行叙述,譬如最简单的两种叙述模式——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这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可能会对小说文本的解读及小说的欣赏效果产生不同影响,读者由此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响也不尽相同。另外,除人称视角外,小说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聚焦”方式来呈现相同的场景片段——譬如可以从故事人物的角度或从叙述者的角度来呈现。作为叙事技巧的核心,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都可以对小说文本的理解以及读者可能由此产生的审美感受和共情体验产生影响。叙事批评家在几十年前已经注意到阅读不同叙事技巧的小说文本与诱发认知共情之间的潜在关联。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的研究仍然主要局限在叙事学范畴内的理论争辩和内省分析。长久以来,各种纷争交织在一起,但几乎没有明确的证据来支持或驳斥任何一种主流的理论主张。首先,在基本概念的界定层面,能否找到基于科学测量或认知科学的客观证据来支持对两种基本叙述模式的区分,尚不明确;其次,不同的人称叙述视角如何受聚焦方式的影响,以及影响背后的原因及内在机制,同样值得期待。为此,本研究从科学实验的角度出发,借助高时间分辨率事件相关技术和眼球追踪技术,探讨经典小说阅读及赏析如何受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受读者的认知特征差异和文学阅读经验多寡的影响。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本研究采用两项实验并结合不同实验技术(实验1采用脑电技术;实验2采用眼球追踪技术)来探讨这两方面的因素如何影响小说阅读和审美体验。具体来说,本研究通过筛选出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作品来操控人称视角,并通过选择内部聚焦(从故事人物角度聚焦)和外部聚焦(从叙述者角度聚焦)的文本材料来操控聚焦方式。作者首先从19世纪英国经典长篇小说中节选了100段含有第一人称叙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典型段落。所节选的材料来自如下5部经典英国小说: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和《爱玛》。其中,《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故事情节主要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而《双城记》,《傲慢与偏见》和《爱玛》则主要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为了进一步明确所选文本材料的聚焦类型及情感效价,正式实验开始之前,招募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并把其分成三组,要求他们分别从聚焦模式(故事人物视角还是叙述者视角),叙述方式的可接受度,以及情感效价三个维度对所选文本进行打分评测。基于评测结果,最终选取了60组典型叙述段落进入正式实验,其中一半语料属于第一人称叙述,另一半则属于第三人称叙述。为确保人称视角的研究不受文本体裁及语言因素差异(如语法,时态,词语等)的影响,创建了两套对等版本的实验材料:其中一种版本的材料直接摘自中译本小说原文,没做任何改动;另一版本的文本材料中,唯有人称代词进行了替换,其他所有内容保持与原文相同。例如,将原始语料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替换为第三人称代词“他”或“她”,或者反过来将第三人称的代词替换为第一人称的代词。通过此种变换,在这两种版本的文本材料中,除了人称代词不同外,其他所有文本内容均保持相同,这样就确保了对人称视角的研究不受语言、语法、文字等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避免了现有同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局限。最终选择的叙述文本包括如下三种类型:内部聚焦,外部聚焦,以及负性效价的文本材料。
  正式实验中,45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参加了脑电实验,另外37名参加了眼动实验。脑电实验期间,主要记录被试在欣赏小说过程中的大脑神经信号变化(比如脑电的P300成分,N400成分等),以及在眼动实验中的眼睛注视时间(具体指标主要包括第一遍阅读时间,第二遍阅读时间,总阅读时间等)。数据收集完毕后,采用方差分析(ANOVA)来处理脑电数据,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并结合R软件对眼动注视数据进行分析和拟合。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首先,相对于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引起了更大的P300反应,且这一结果不受聚焦方式以及叙述文本情感效价的影响。第二,与第一人称叙述相比,第三人称叙述文本诱发了更大的晚期负波(N600)以及引起更长的阅读时间(第二遍通过时间以及总阅读时间),但这一效应仅出现在聚焦于故事人物的叙述中,当故事从叙述者角度进行聚焦时或者文本所描述事件的情感效价本身为负性时,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没有明显差异。第三,由第一人称叙述转变为第三人称叙述给阅读过程所带来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从三人称叙述转变为第一人称叙述。最后,在聚焦于故事人物的情境中,晚期负波效应的大小与读者的共情能力存在显著的正性相关,即共情能力越强的读者身上会出现更大的晚期脑电效应。
  综合脑电和眼动的研究结果表明,小说欣赏过程会受到作品所采用的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的双重影响。这一结果支持了现有的关于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存在功能差异的理论观点。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发现叙事视角本身并不能单独决定小说的阅读及共情体验——它还受到其他叙述技巧的影响:只有当叙述从故事人物角度进行聚焦时,才会突显这两种叙述方式的差别;在从外部聚焦的叙述中,两者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别。这表明人称视角对文学阅读过程的影响受聚焦方式的调节。同时,这一发现为从理论层面区分两种聚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本文首次采用认知实验的方法探讨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如何影响经典阅读及审美体验,虽然在文本选取和研究设计上可能还存在待改进之处,本文在促进认知科学与传统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对话上开启了新的尝试。
其他文献
概念隐喻理论由上世纪Lakoff与Johnson提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更多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体验、感知、想象及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选取《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两个中美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以BeltandRoadInitiative,BRI等跟“一带一路”相关的词语为关键词,在官方网站搜索相关新闻报道,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建立语
学位
通过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本文试图探究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利用语境信息进行语义加工时的脑神经机制差异。根据语义加工理论,语义加工的方式可分为融合性加工和预测性加工。融合性加工是指随着信息呈现而进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而预测性加工是指先于信息呈现而进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前人的研究表明,年轻人在进行自然阅读时更倾向于采用预测性的加工方式,而老年人在加工语义信息时更倾向于融合性的加工方式,但是这一结论
学位
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的杰出作家,是享誉世界的幽默大师。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学术界对该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本书通过对哈克和吉姆历险之旅的描述,不仅表现了马克·吐温高超的幽默技巧,更表达了他对文明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现实原则”以及“死亡本能”理论来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书的内涵,揭示其中的幽默并深入探究幽默背后
学位
在语篇理解中,时间连词在标记事件顺序中起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表明,时间信息可以通过时间连词“之前”“之后”来衔接,并且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语义学假说中的真实性和象似性认为“之前”比“之后”更难加工,而单词极性假说和基于使用频率的假说认为“之后”比“之前”更难加工,跨文化假说则认为英汉母语者的时间认知不同,英语母语者多使用“自我在动”的隐喻,而汉语母语者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因此,关于“之前”是否
学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作为加拿大拥有文学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她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她的小说融入了其绝妙的写作技巧,展现了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因而总是引起激烈的社会讨论。《最后死亡的是心脏》是阿特伍德的第十六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阿特伍德描绘了斯坦和查梅因这对夫妇的生存以及他们在康西里恩斯城的生活,反映了两人在失序的环境下迷失的爱。  本论文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叙事学的角度分
根据词性不同,汉语同形异义词可以分为同词性歧义词(比如“台风”)和不同词性歧义词(比如“制服”)。歧义消解的研究主要探究词频和语境在歧义消解过程中的作用,尽管研究不少但结论不一,主要分为两大类:模块论和相互作用论。对于不同词性歧义词不仅语义语境,可能句法语境也会影响歧义消解的过程,但这方面研究不多,且结论有分歧。目前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问题,老年人的语言研究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对老年人歧义词消解
学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交际越来越多模态化。图像、声音、文字、手势等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多模态话语是指使用两种或者多种符号资源(文字、图像、声音、手势等)完成意义建构的社会实践。在全球视觉文化冲击的今天,多模态性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电视访谈话语语篇涉及到语言、图像、声音、手势等多种模态,有助于研究多模态话语中多种模态的配合
赫尔曼·黑塞的文学创作,关注现代文明中个人的生存困惑,倡导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黑塞一直在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内心和谐且自性化的人,力图找到在精神层面成为完善的自我的方法。  黑塞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总是在忍受着两极分裂带来的痛苦,在道德和人性、理智与情感、社会与个人之间徘徊。本文主要选取黑塞的四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无论是《在轮下》的主角汉斯、《德米安》的主角辛克莱、
学位
在句法与语义研究领域,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两大阵营早就存在着纷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Chomsky“句法自治”理论(Autonomy of Syntax)伴随其生成语法理论经历了“语义缺席--解释语义--语义紧缩--模块论阐释--方法论自然主义阐释”五个阶段的发展轨迹。无论哪个阶段,乔氏所坚持的基本观点仍然不变:句法是一个独立的(self-contained)、自治的(autonomous
学位
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 1892-1973)是一位多产作家,她的一生完成了百余部作品,其中包括小说、传记、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戏剧等。她的作品不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至高荣誉,还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她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她同时拥有“美国”和“中国”两个故乡,她既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但也可以说,她哪国人都不是。作为作家,她用自己的笔尖和特有的语言,向世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