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参与国际交往的机会也逐渐增加。外宣英语翻译在对外界宣传我国基本国情的问题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外宣翻译研究的相对滞后与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升明显失衡,这种不平衡的局面更突出了外宣英语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传播学与翻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信息的处理和交流。吕俊提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无论口译、笔译、机器翻译,也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抑或是科技文体的翻译,它们所要完成的任务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传播,是各种信息(自然信息、生物信息、社会文化信息、技术信息)的传播。所不同的是,传播学一般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同一文化、同一语言中的传播现象,而翻译则是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环境中进行的传播活动;传播学中的传播主体只有一个,而在翻译活动中一般至少有两个主体—即原文作者与译者,这就使得翻译中的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传播学理论和外宣翻译研究的结合,可以为外宣翻译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和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为外宣翻译提供比较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视角,对外宣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适用性,能很好地解释外宣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问题,丰富和发展外宣翻译研究的内容,对拓宽和深入外宣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人们对于传播的定义虽有所不同,但对其基本属性的看法是一致的:即传播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行为,是一种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过程,其过程表现出一种互动性,各要素之问组成一个系统、动态的有机整体。翻译同样具有传播学的一般性质,也是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翻译过程实际上是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因为信息的传播而组成的一个系统,该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对这个系统产生影响,形成噪音。本研究在把握传播本质的基础上,提出宣传资料与其他文体不同之处在于其强调对于受众的传播效果。离开了受众的接受,传播效果就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应把对译文受众接受能力的考虑放在很重要的地位,采取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策略。借助传播学的视角对外宣翻译的本质、特点和原则等方面展开探讨。作者将分五章来进行探讨:第一、二章为绪论和文献综述,大致介绍了中外翻译理论发展的简要历程,以及国内学者近年来在外宣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继而指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第三章着重从传播学的角度展示了外宣翻译的本质和特点。第四章为全文核心部分,以传播学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世博会外宣材料翻译中的具体方法,包括直译、音译、省略、添加、对比翻译等技术性原则。第五章是针对研究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而对外宣翻译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