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已经执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仍存在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招聘困难、教学水平较低、流动性较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只是因为相关政策在执行中发生了偏差,与政策内容本身也存在莫大的联系,比如政策文本中的政策目标与教师真实意愿是否匹配,如果政策目标无法贴合教师需求,政策即使顺利执行,也无法彻底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现有研究大多从政策执行角度探究政策对乡村师资配置的作用,很少从政策文本角度探究政策内容对乡村师资配置的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城乡师资均衡,解决乡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对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进行内容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选取1949-2020年间国家面向全国各个地区针对乡村师资配置问题制定的政策,以及1949-2020年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局等区级权利机关制定的政策为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文本进行筛选与梳理。
其次,制定分析标准对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具有三方面特征,政策意图以问题为导向,整体政策措施具有一定联动性,教师培训类政策乡土性不足。整个分析标准由两部分构成,一级分析标准的制定主要借助霍尔解码理论,包含政策编码分析、政策成品分析、政策意图分析三个步骤;二级分析标准主要依据教育政策分析理论制定,判断政策文本的全面性与创新性。一级分析中政策编码分析是第一步,主要分析政策想要传达的整体意图,也就是政策文本想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编码分析过程主要借助ROST ContentMining6分析工具完成;政策解码分析是一级分析的第二步,探究政策文本包括哪些具体措施,通过对这些措施进行提炼总结,划分出政策类型,并通过列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个过程主要使用Nvivo11作为分析工具;政策表达分析是一级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对梳理分类过的政策措施进行分析,判断相关政策措施属于对抗、协商、主导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二级分析建立在一级分析中的编码分析与成品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政策文本是否具有全面性,该阶段将政策意图分析与政策措施分析结合在一起,依据政策措施是否与政策制定者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应,以是否有配套政策提供支持为标准,来标准判断全面性;其次,在一级分析基础上分析文本中包含的措施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不同政策文本的解读差异可能导致的问题进行预测。判断创新性的标准是,该政策是否对政策实施后可能导致的问题做了预判,并制定了预防措施以预防政策实施后可能发生的隐性问题。
最后,为新一阶段乡村师资配置政策的制定,提出整合乡村师资配置政策意图与乡村教师现实需求,促进“保数量”类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联动合力,增加乡村师资配置政策针对性三方面建议。
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选取1949-2020年间国家面向全国各个地区针对乡村师资配置问题制定的政策,以及1949-2020年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局等区级权利机关制定的政策为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文本进行筛选与梳理。
其次,制定分析标准对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广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具有三方面特征,政策意图以问题为导向,整体政策措施具有一定联动性,教师培训类政策乡土性不足。整个分析标准由两部分构成,一级分析标准的制定主要借助霍尔解码理论,包含政策编码分析、政策成品分析、政策意图分析三个步骤;二级分析标准主要依据教育政策分析理论制定,判断政策文本的全面性与创新性。一级分析中政策编码分析是第一步,主要分析政策想要传达的整体意图,也就是政策文本想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编码分析过程主要借助ROST ContentMining6分析工具完成;政策解码分析是一级分析的第二步,探究政策文本包括哪些具体措施,通过对这些措施进行提炼总结,划分出政策类型,并通过列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个过程主要使用Nvivo11作为分析工具;政策表达分析是一级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对梳理分类过的政策措施进行分析,判断相关政策措施属于对抗、协商、主导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二级分析建立在一级分析中的编码分析与成品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政策文本是否具有全面性,该阶段将政策意图分析与政策措施分析结合在一起,依据政策措施是否与政策制定者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应,以是否有配套政策提供支持为标准,来标准判断全面性;其次,在一级分析基础上分析文本中包含的措施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不同政策文本的解读差异可能导致的问题进行预测。判断创新性的标准是,该政策是否对政策实施后可能导致的问题做了预判,并制定了预防措施以预防政策实施后可能发生的隐性问题。
最后,为新一阶段乡村师资配置政策的制定,提出整合乡村师资配置政策意图与乡村教师现实需求,促进“保数量”类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联动合力,增加乡村师资配置政策针对性三方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