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妇还乡》是瑞士德语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经典作品之一,因其怪诞的风格、强烈的戏剧效果和深刻的思想在世界剧坛引起轰动,随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在各国持续上演。本文从跨文化戏剧改编的角度切入,聚焦《老妇还乡》在中国的演出情况,关注其改编过程和改编效果,探讨其背后所隐藏的改编动机和改编逻辑。同时结合新时期戏剧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审视中国的跨文化戏剧改编现象,并提出相关建议。
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梳理了《老妇还乡》的演出情况,并简要评述了学界对这一剧作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文部分为第一至四章。前三章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剧种特质和戏剧史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改编作品,分析其改编策略和隐含逻辑,梳理其改编脉络。经研究发现北京人艺版话剧《贵妇还乡》(1982)、甬剧《风雨祠堂》(2005)、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2012)分别建构了一座虚幻之城、伦理之乡和欲望之都,暗含改编者的文化价值理念:从探索诗意哲理到回顾传统文化再到批判消费社会,从变革话剧形式到担忧戏曲命运再到跨剧种融合的创新尝试,整个改编链展示了中国剧坛在“戏剧危机”之下由懵懂的模仿借鉴到自觉形塑自身的主观努力,呈现出与原著逐渐偏离、与本土相互适应的局面。第四章则从宏观角度总结改编中反映的问题: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期待视野的变更导致了《老妇还乡》在中国改编过程中的误读、挪用和想象,并以此为依据对跨文化戏剧改编提出建议:一要关注“文化间性”,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抓住原著精义进行改编;二要实施“外推策略”,妥善处理观众的期待视野,主动从本土文化走向多元他者文化;三要“讲好中国故事”,既凸显本土特色,又符合时代诉求,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结语部分对本文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各改编版本通过设定时空语境、改造人物形象、综合运用舞台表演手段等,完成了本土化改编,实现了各自的诉求,共同塑造了中国剧坛四十多年来的风貌,但其中暴露的文化交流问题依然值得深思,中国剧场乃至中国文化要走入世界任重而道远。
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梳理了《老妇还乡》的演出情况,并简要评述了学界对这一剧作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文部分为第一至四章。前三章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剧种特质和戏剧史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改编作品,分析其改编策略和隐含逻辑,梳理其改编脉络。经研究发现北京人艺版话剧《贵妇还乡》(1982)、甬剧《风雨祠堂》(2005)、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2012)分别建构了一座虚幻之城、伦理之乡和欲望之都,暗含改编者的文化价值理念:从探索诗意哲理到回顾传统文化再到批判消费社会,从变革话剧形式到担忧戏曲命运再到跨剧种融合的创新尝试,整个改编链展示了中国剧坛在“戏剧危机”之下由懵懂的模仿借鉴到自觉形塑自身的主观努力,呈现出与原著逐渐偏离、与本土相互适应的局面。第四章则从宏观角度总结改编中反映的问题: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期待视野的变更导致了《老妇还乡》在中国改编过程中的误读、挪用和想象,并以此为依据对跨文化戏剧改编提出建议:一要关注“文化间性”,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抓住原著精义进行改编;二要实施“外推策略”,妥善处理观众的期待视野,主动从本土文化走向多元他者文化;三要“讲好中国故事”,既凸显本土特色,又符合时代诉求,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结语部分对本文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各改编版本通过设定时空语境、改造人物形象、综合运用舞台表演手段等,完成了本土化改编,实现了各自的诉求,共同塑造了中国剧坛四十多年来的风貌,但其中暴露的文化交流问题依然值得深思,中国剧场乃至中国文化要走入世界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