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香菇是一种重要的食药用菌,分布范围广,是广泛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多糖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氧化、抗菌、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亲本选配是育种工作成败的先决条件,传统高多糖菌株的筛选需要采收子实体后测定多糖含量,往往过程复杂,且费时费力。因此,研究香菇重要农艺性状的群体遗传规律,可以揭示供试菌株的遗传背景,为后续亲本选配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指导纯系育种理论。同时,开发与多糖含量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菇是一种重要的食药用菌,分布范围广,是广泛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多糖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氧化、抗菌、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亲本选配是育种工作成败的先决条件,传统高多糖菌株的筛选需要采收子实体后测定多糖含量,往往过程复杂,且费时费力。因此,研究香菇重要农艺性状的群体遗传规律,可以揭示供试菌株的遗传背景,为后续亲本选配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指导纯系育种理论。同时,开发与多糖含量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用于筛选高多糖菌株,可以节省劳动力及物力,显著提高筛选速度和育种效率,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价值。本研究以香菇菌株“沪香F2”及其自交优良F2代菌株之一“申香1504”为实验材料,收集孢子单核体,对其交配型进行鉴定,然后通过单孢自交的方法,构建F2、F3代群体,并对孢子单核体、F2、F3代群体各阶段培养、出菇情况以及重要农艺性状进行详细统计分析,比较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研究各性状的分化情况、遗传规律及性状间的相关性。同时测定F2、F3代菌株子实体的多糖含量,比较两个群体之间多糖含量的差异,基于BSA法定位与多糖含量相关的位点,开发与多糖含量基因连锁的In Del标记,用于高、低多糖菌株的筛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孢分离分别获得256和299个“沪香F2”、“申香1504”菌株的孢子单核体,根据孢子单核体四种交配型的数量分别设计了1028和972个自交配对组合。在F2和F3代群体中,配对阶段,分别有15.47%和23.56%的配对组合由于菌丝生长缓慢无法获得后代双核体菌株,且F3代显著高于F2代;生产种培养阶段,出现不良性状的菌株数量分别为7.78%和9.57%;菌棒培养阶段,出现不良性状的菌株数量分别为41.05%和49.28%,且F3代退菌菌株比例显著高于F2代,不转色菌株比例显著低于F2代;出菇阶段,分别有3.11%和4.32%的菌株不现蕾,分别有13.04%和4.32%的菌株出畸形菇,分别有19.55%和8.95%的菌株能出正常菇,且F2代出正常菇的菌株比例显著高于F3代。在“沪香F2”和“申香1504”的孢子单核体中,分别有29.69%和60.20%的孢子单核体,多次配对获得的杂交子,出现了在s PDA上或培养料上不生长或生长较差、菌棒不转色、不现蕾、出畸形菇等不良性状;分别有70.31%和39.80%的孢子单核体,多次配对获得的杂交子中有出正常菇的杂交子;分别有26和8个孢子单核体,多次配对获得的杂交子,出正常菇的概率达50%以上。(2)F2、F3代群体菌株的平均单棒产量、平均单棒菇数、平均单菇重均表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且在两个群体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与F2代相比,F3代的产量分布、菇数分布表现出偏分离现象,平均单棒产量低于F2代43.84%,平均单棒菇数低于F2代56.77%;与亲本相比,33.83%的F2代菌株产量高于亲本,具有高产特性。同时,菌棒的转色状态与单棒产量成显著性正相关,单棒产量与单棒菇数成极显著性正相关,单棒菇数与单菇重成极显著性负相关。(3)F2、F3代群体菌株的多糖含量均表现出分化现象,且F3代的分化程度低于F2代,同时多糖含量在两个群体之间均符合正态分布。在F2代中有12.04%的菌株多糖含量高于亲本,在多糖含量上表现出超亲优势。基于混池重测序及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定位到7个与多糖含量相关的位点,分别位于2号染色体的180000-766000bp、5160000-5190000bp,4号染色体的26800-1977000bp、2810000-3200000bp,7号染色体的40000-970000bp、1840000-2000000bp、2810000-3200000bp,并且在候选区域内开发了47个与多糖含量基因连锁的In Del标记。上述结果分析了“沪香F2”和“申香1504”孢子单核体配对及F2、F3代的培养、出菇情况,探讨了单棒产量、单棒菇数、单菇重在F2、F3代中的遗传规律及相关性,初步定位了与多糖含量有关的候选基因组区域,并开发了与多糖含量基因连锁的In Del标记。后续研究可以结合多群体,验证开发的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基因连锁的紧密程度。
其他文献
果蔬中具有大量维生素、膳食纤维以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蔬菜制品沙拉(以生菜、青椒、紫甘蓝三种蔬菜混合制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满足了人体日常所需,同时因其健康快捷不需加热降低了营养物质的流失获得多数消费者的喜爱。本文对即食沙拉容易腐败、运输及销售期间不易存储等问题进行研究。首先研究不同浓度电解水清洗方式处理过后即食沙拉的生理品质变化,实验结果得出了有效氯浓度为30mg/L的酸性电解水具有较好清洗效果。
中国是水产大国,水产品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3以上,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海鲜消费市场,FAO预测2020年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耗量高达36公斤。然而近年来水产品从养殖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易受环境致病微生物污染,导致公共健康风险渐增。当前,水产品病原菌检测方法和标准存在检测周期长、操作繁琐等缺陷,难以满足当今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需求。因此,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有利于开展病原学研究,监督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居民的健
目前,我国果醋产业主要以勾兑的饮料型果醋为主,国外市场前景广阔的酿造法生产的果醋在国内较少。菌种选育和工艺优化是果醋工业的核心,本研究旨在筛选具有耐高温和耐乙醇的高产酸醋酸菌菌株,探究其在高温和高乙醇下的发酵特性和酶学特性,并将其应用于高温和高乙醇下发酵李子醋,以期为该优良醋酸菌株应用于非严格控制条件发酵果醋工业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高产酸醋酸菌的筛选鉴定及耐受性初探。以多种类型的
龋齿是人类最常见的微生物介导的口腔疾病之一。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是基于包括口腔微生物、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的四因素理论。过量接触膳食碳水化合物会导致口腔内产生酸和耐酸微生物的积累。龋病是由牙釉质表面生物膜附着的失调引起的,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抑制致龋微生物、用抗生物膜剂治疗和控制糖的摄入,目的是减少生物膜的总量或特定病原体的水平。现今,益生菌已经逐渐用于预防龋齿,因为与合成抗菌剂相比,它们的副作用更
真菌毒素是产毒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动物有毒害作用。主要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免疫抑制、胚胎毒性、生殖紊乱、肝毒性、肾毒性和神经毒性等。真菌毒素可能在谷物收获前或收获后污染谷物,影响谷物产量和质量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人体,危及人体健康。如何减少和控制真菌毒素对粮食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然而,很少有关于储存谷物中霉菌毒素污染的报告。因此,有效监测小麦和稻谷等仓储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属石首鱼科、黄鱼属,居全国海水养殖鱼类之首。目前,其加工品形式丰富,具有低盐、风味良好、方便食用特征的轻腌大黄鱼备受消费者喜爱。蜂房哈弗尼菌(Hafnia alvei,H.alvei)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P.vulgaris)为轻腌大黄鱼低温贮藏时的特定腐败菌(Specific spoilage organism,SSO
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养殖虾中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有很多,水产品的新鲜度是其中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并且它也是决定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水产品的品质劣变涉及很多复杂的生化反应,该劣变与哪些微生物和蛋白质密切相关,以及在贮运流通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持产品品质是保鲜研究的主要内容。微冻作为区别于冷藏和冻藏的贮藏方式,既能较长时间
蔬菜是人类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但通常由于含水量高、呼吸旺盛而容易衰老腐烂,在常温下不易贮藏。因此,刚采收的蔬菜急需进行预冷处理,降低其品温,抑制呼吸和新陈代谢,减缓营养物质的消耗,延长保鲜期。预冷作为蔬菜全程冷链的“最先一公里”,已成为保持采后蔬菜品质的关键措施。预冷工艺参数的设置会影响蔬菜的预冷效果,也会对后续冷链流通过程中品质的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预冷工艺参数设置不合理,将会严重降低蔬
乳清是干酪生产当中的副产物,乳清中含有的乳清蛋白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蛋白之王,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被广泛应用到加工食品中。但部分人群会因为食用乳清蛋白而发生过敏反应,这主要是因为乳清蛋白中包含的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α-乳球蛋白(α-lactoglobulin,α-LA)等含有潜在的致敏性。目前,牛乳过敏的治疗方法较为少见,若确诊
核苷类成分是生物细胞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组成物质,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中广泛存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抑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医药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食药用菌是天然小分子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已对发现的特殊核苷类成分开展了部分研究,但针对不同食药用菌中核苷类成分的系统研究较少,为明确国内主要栽培食药用菌中的核苷类成分信息,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食药用菌中的核苷类成分进行检测,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