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上将聪明才智或学习能力称为智力因素,将学习动机、兴趣、热情、毅力与个性中的性格称为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界公认非智力因素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于1935年提出。但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的思想中就含有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思想成份。 近80年来,许多中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对它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它和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起动力、调节、平衡等作用,在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美国和苏联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非智力因素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研究这一问题,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国内对非智力因素研究的特点是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始终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相联系。 英语学习对中国人来说是外语学习,由于缺乏语言学习环境、学习时间投入不足及学习周期长等因素,因此决定了非智力因素在其学习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保山高中生而言,英语学习中更应注重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特别应培养坚强的毅力和强烈的责任心,才能克服在欠发达地区学英语遇到的困难,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 为给欠发达地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指导,并为因材施教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及不同学校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及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随机抽取保山城区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普通中学的247名高一至一高三学生作为样本,采用沈德立等人编制的《中小学非智力因素状况调查册》作为测查工具,利用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和检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