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境高等教育目前己成为国际关注的世界性主题,是宽泛的教育国际化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我国而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和重要目标,这亟需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系统,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由此,发展跨境高等教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深入研究跨境高等教育,对提升跨境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跨境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丰富和完善国际跨境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比较研究、历史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以北美、欧洲、亚太等地区的跨境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对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主要类型、实施策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世界跨境高等教育形成与发展内在的共同属性和规律,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深刻的启示。跨境高等教育意指国与国之间高等教育领域中任何形式的人员、项目和机构等跨越国家司法边界和地理边界的流动。其内涵丰富,既是一种跨国办学现象,又是一种高等教育活动;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过程,又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供给模式。跨境高等教育呈现出跨国性、流动性、多样性、复杂性和贸易性等特征,其价值集中体现在增强能力建设,发展人力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和促进国际理解。跨境高等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罗马高教的跨国“游教”和“游学”。自12世纪产生以来,跨境高等教育发展大体经历了12世纪到19世纪末的初步形成,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兴盛繁荣三个阶段,留下了一串明晰可鉴的轨迹。而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跨境高等教育,弥散着浓重的时代气息和特征。跨境高等教育受诸多外部因素的钳制,经济全球化、合作区域化、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及国际组织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尤甚。跨境高等教育作为全球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生长点,其表现形式复杂而多样,但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人员的跨境流动、教育项目跨境流动和机构跨境流动。人员的跨境流动,主要包括学生、教授、学者、专家等各种身份角色的流动,其中,学生跨境流动构成跨境高等教育的最大部分;教育项目跨境流动是第二大跨境高等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特许项目、双联项目、双学位/联合学位项目、衔接项目、授证许可项目、远拌/虚拟教育项目等;与学生跨境流动及项目跨境流动相比,机构跨境流动的规模较小,但近年来其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海外分校、独立院校、企业大学、虚拟大学、收购/兼并、学习中心/教学点、国际教育机构是机构跨境流动最常见的方式。当下世界范围内跨境高等教育的实施,主要受三股力量的拉动,即超国家政府组织、国家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然而,这三股力量推动跨境高等教育实施所采取的策略是各异的。超国家政府组织主要是通过颁布政策及准则、推进文凭及学历学位互认、举办国际会议、实施人员国际交流项目、发挥非政府组织—高校协会的力量等策略来推进世界跨境高等教育。国家政府,包括跨境高等教育输出国和输入国政府,虽然均是借助一定的政策工具及行政手段来力推跨境高等教育,但其实施跨境高等教育的策略各有偏重。高等教育机构是跨境高等教育的主要落实者,其实施跨境高等教育的策略涉及活动和组织两个层面。世界各国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政府的支持是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对经济收益的追求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因,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国际合作办学是发展的有效策略,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是发展的重要保障。跨境高等教育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跨境管理、教育公平、质量保障、资格认可、国际化与本土化、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世界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主要表现在:重心从学生流动向项目及机构流动偏移,价值取向从发展援助到追求教育贸易,实施模式从“政府主导”走向“院校主导”,聚焦质量保障及国际质量标准的构建,日趋偏好跨境远程教育。跨境高等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加入WTO后出现并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合理的、积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发展跨境高等教育都已构成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跨境高等教育是一场深刻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对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革命式的冲刷,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跨境高等教育对我国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诸多启示与借鉴:其一,创新高等教育理念;其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其三,加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其四,实施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