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和谐与幸福感是反映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全面回顾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幸福观和和谐观基础上,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对职业幸福感和心理和谐的概念与结构、二者的关系以及心理和谐对职业幸福感的中介机制进行了研究,致力于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以及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理论的和实证上的支持。 本研究以本土化视角和事实驱动的研究思路,通过对高校教师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文本的质性分析,获得高校教师如何理解职业幸福感和心理和谐的原始资料,编制了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和心理和谐调查问卷。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一个包括学生发展、友好关系、工作满意、工作成就、工作自主、价值实现的二阶六因子结构模型,心理和谐是一个包括自我和谐感、人际和谐感、自然和谐感和社会和谐感的二阶四因子结构。两个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进一步对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和心理和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心理和谐在某些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通过典型个案分析和质性分析,高校教师认为和谐与幸福联系紧密、和谐是幸福的基础和前提、幸福是和谐的更高层次、幸福可以进一步促进和谐、心理和谐可以正向预测职业幸福感。数据的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和谐可以有效预测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其中主要的预测因子是人际和谐感,其次是自我和谐感、社会和谐感和自然和谐感。 通过心理和谐在相关人格倾向变量与职业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发现心理和谐完全中介了社会比较倾向、人性的哲学、核心自我评价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部分中介了心理资本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模型拟合良好。该结果进一步说明心理和谐是高校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心理的和谐,才能在职业中获得幸福。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心理和谐的概念和心理结构的意义与价值及其文化契合性进行了讨论,对心理和谐与幸福感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并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角度对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和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