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 年,中国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加深,长期以来盲目建设带来的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在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和国内市场约束双重因素作用下,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消费需求增长趋缓、投资需求增长乏力、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冲击、物价持续走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失业率攀升等等。 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全面分析了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果断地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向积极的财政政策转换。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发国债为主,兼用其他财政手段为主要特征,旨在扩大内需为核心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给中国乃至亚洲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为国内为人士所关注。评价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总结积极财政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不仅是为了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这一重大事件,更重要的事着眼于未来,它对于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加快经济体制转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积极财政政策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是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周期调节的一次成功尝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的直接效应,在于有效拉动了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长,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可以说,如果没有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就不可能有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势必影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其次,积极财政政策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着眼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再次,积极财政政策着眼于短期的需求管理和长期的供给管理有机结合,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税收政策调节等措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了传统产业,支持了一些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此外,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丰富了宏观调控经验。本次宏观调控摒弃了传统的计划调控做法,依靠市场机制作用,通过间接调控拉动内需,运用了包括财政、货币、税收、物价、收入分配等在内的一揽子政策工具,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国民经济进行综合性调整,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也表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 6 年以来,虽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但是,仍然遗留了一些问题,例如:投资消费增长比例失调,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强劲而就业增长缓慢,经济仍继续加速增长的空间受到限制;城市发展远远快于农村发展,城市居民收入远远高于农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既影响总体消费增长,也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失业率依旧偏高,近年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等。基于目前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又果断地实施了宏观调控,实现了由积极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型。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实施成效;稳健型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