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高端人才,已经成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教育强国的要务之一,对于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高等教育改革现实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邻国日本的博士教育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其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完备。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后,在“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的支持下,日本博士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以来,日本政府更是不断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推出一系列指向现实需求的博士教育改革计划。日本2011年提出的“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下文简称“引领计划”)就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程度日益显著、各国科学技术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提出。该计划是日本将具有国际视野的跨学科、跨领域尖端博士人才的培养提升到是否有利于国家综合国际竞争力的层面上进行考虑和推进的。日本“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无论是从建设愿景、价值取向以及实施目标的前瞻价值和现实意义,还是其运作模式与成效,对我国目前的博士培养体系的优化而言颇有可借鉴之处。“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以产学官合作为主要出发点,将培养跨专业领域的综合性国际性领导型研究者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为提升博士教育体系质量构建起保障体系,为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创新等方面提供持续动力,为日本高等教育革新指明发展方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社会方方面面向好发展。鉴于日本“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在促进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显著优势与效果,研究其提出背景、相关要素、运行机制、实施成效、特色成效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国当前的博士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从日本“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的出台背景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包括基本架构、运行机制、具体实施等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并分析、总结日本“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的特点、成效和不足等,为我国高校博士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在系统介绍研究缘由、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概述了日本“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的出台背景,分为国际社会形势影响、日本经济建设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三个层面。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与第三章,首先在内容上对“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的基本架构进行较为详细的陈述,其次通过深入的梳理和分析总结此次计划对博士教育体系的改革重点,即“引领计划”在对之前的博士教育的审查、评价、保障、等方面的继承上,作出了一些改进,如打破学科边界的课程设置、多方合作的教学模式、多轮贯穿全程的审查机制等,一方面有利于认识此次博士教育改革的动态规律,同时也有助于探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研究日本“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的具体实施,通过对“全能型”、“复合型”和“唯一型”三类项目的分类梳理,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所大学的引领计划项目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应第五章,在前文对日本“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的背景、内容及实施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该计划多方面的特点、成效以及不足。第五部分即第六章,归纳了日本“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的实施给我国高校的博士教育改革带来的启示,首先,要完善保障体系,强化组织领导,优化教育质量;其次,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科研实践,拓宽国际视野,创新培养理念;最后要重视多方评价,深化开放合作,夯实民主共建。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产业日新月异,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文明与发展。中学生作为科技人才的后备军,其科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生活决策及公众事务参与,并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综合实力和人才竞争力水平。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给予更多关注。近来随着学习理论研究中出现“冷认知”到“热认知”的范式转变,个人认识论、学习兴趣作为调控科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学生对于知识本质和
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权威”这一概念褒贬不一。一些人认可教师权威的合理性,认为教师权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教师权威不该存在,从学生自由发展等种种角度否认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教师权威”这一概念不明晰、社会事件多发等众多因素有关。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教师权威的式微成为了不可否认的现实,而在这种教师权威被弱化、相关概念尚不明朗
学位
近些年,随着“教学学术”、“教学学术共同体”等理论的出现,教学学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学术共同体”在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学者的关注,且应用范围较广,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学术共同体”、“教学学术”,甚至“学术”都被认为是空中楼阁,高不可攀。一线中小学校教师对教学学术的认识较为滞后,依旧停留在认为“教学学术独属于高等院校研究”的层面,导
科技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面貌,也深刻形塑着学校的物质形态、教育观念和人们的教育认知与存在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持续广泛深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融入人类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教育领域因“教育信息化”之名而著称。多媒体、电脑等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生活中的运用已十分普遍并对传统学校发展模式、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当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且有从传统信息技术
STE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等四门学科的首字母,但并不是几门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相互融合的跨学科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STEM教育的应用与发展,并将其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力
在网络技术革新和新型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网络和生活日趋融合,呈现出伴生关系。一方面,移动网络、社交软件、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随处可见,增加了生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互联网与教育逐渐融合,出现了智慧型教学的多种生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各种网络媒介互相渗透使得学习者接受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信息获取已经不再是难题,为难的是如何在这样一个信息饱和时代提取或处理信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通过延长学校教育年限让学生掌握未来生活所需知识已不再可行,构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刻不容缓。当“学习获得”隐喻在学习型社会力不从心之时,“学习即知识建构”隐喻逐渐发展壮大。“学习即知识建构”隐喻强调个体主观世界和社会的联结,基于此,学习成为了通过协作的方式在共同体内部开展知识建构的过程。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更要培养学生适应
导学案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学习方案,因为良好的实践效果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是当前我国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中影响较大、辐射较广、也是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但大量的教育实践也暴露出了现行导学案在编写和使用上的一些不足和误区,需要研究者不断优化和改进。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象式思考辅助工具,能够刺激多种感官协同工作,将抽象的知识和思维过程形象化、具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