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置管术前预防性中药结肠透析治疗对导管功能的影响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p39652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年来,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发病率逐年持续升高,腹膜透析(PD)因具有“简、便、廉、验”、较好的保护残余肾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势成为ESRD患者赖以生存的居家血液净化治疗方法之一,据悉目前已超过27万人正在进行PD治疗。PD治疗作为肾脏替代治疗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患者是否拥有一套有效的透析通路。临床上,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率高,是导致透析中断和透析管丢失的两大因素之一,是导致技术性失败的首要原因。研究表明,早期恰当干预可以保证透析的成功进行,避免透析管的拔除,减少透析管的丢失,能有效提高透析的效率。因此,探讨如何减少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成为该领域的实际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术前是否对PD新置管的ESRD患者预防性行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比较导管功能情况,以评价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是否存在减少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的预防作用,为中药结肠透析在该领域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探讨影响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观察研究,纳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肾病科住院的188例连续的ESRD新置管PD患者,年龄大于等于18岁。根据我院住院及门诊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在积极控制血压及蛋白尿、纠正肾性贫血、积极营养治疗等西医常规基础治疗上,根据PD置管术前有无进行中药结肠透析治疗分为中药结肠透析组(治疗组)和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在新置管术后30天内导管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导管技术生存情况,包括隧道内导管扭曲、纤维蛋白凝块堵塞、导管移位、大网膜包裹,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188例患者中,男性125人(占66.5%),女性63人(占33.5%),平均置管年龄为57.2±12.9岁,原发病以糖尿病肾病94例(占50%)、慢性肾小球肾炎37例(占19.7%)最常见。整体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的情况:23例导管功能移位(占12.2%),多发生在置管术后3-14天内,21例纤维蛋白凝块堵塞导管(占11.2%),5例大网膜堵塞、包裹(占2.7%)。本研究中,中药结肠透析组127人(占67.6%),对照组62人(占33.0%),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病、合并症、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尿素氮、尿酸、肾小球滤过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两组导管功能障碍情况:均未发生隧道内导管扭曲,纤维蛋白凝块堵塞(14.2%vs 4.9%,P=0.082)、导管移位(14.2%vs 8.2%,P=0.242)、大网膜填塞、包裹(1.6%vs 4.9%,P=0.1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0天透析效率实验室指标评价:(1)中药结肠透析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血钾(K)、血钠(Na)、血氯(Cl)、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血钙(Ca)、血磷(P)、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尿酸(UA)、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等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b、CO2-CP、Na、Ca、HDL-C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Alb、K、Cl、P、BUN、CR、UA、LDL-C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2)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Hb、K、Na、Cl、CO2-CP、Ca、P、BUN、UA等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HDL-C、LDL-C、Glu、TG、CHOL等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b、CO2-CP、Na、Ca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K、Cl、P、BUN、UA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3)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Hb、Alb、K、Na、Cl、CO2-CP、Ca、P、BUN、UA、HDL-C、LDL-C、Glu、TG、CHOL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二元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既往脑血管事件史(OR=0.347,95%C.I:0.133-0.907,P<0.05)和习惯性便秘(OR=0.066,95%C.I:0.008-0.572,P<0.05)是纤维蛋白凝块堵塞导管的保护因素;年龄(OR=1.045,95%C.I:0.004-1.087,P<0.05)是导管移位的危险因素,Hb(OR=0.968,95%C.I:0.937-0.999,P<0.05)是导管移位的保护因素;UA(OR=1.007,95%C.I:1.000-1.015,P<0.05)是大网膜填塞、包裹的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表明,术前中药结肠透析治疗在预防术后一个月内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方面优势尚不凸显,与腹膜透析在降低血肌酐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增强PD清除CR能力,改善血脂异常(升高HDL、降低LDL),但会使血中Alb丢失增加。2.既往脑血管事件史和习惯性便秘是纤维蛋白凝块堵塞导管的保护因素;年龄是导管移位的危险因素,Hb是导管移位的保护因素;UA是大网膜堵塞、包裹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针对阴虚火旺型中风后失眠患者分别施以“益阴解郁”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探讨两种不同方案的差异,同时探究“益阴解郁”针法治疗阴虚火旺型中风后失眠的作用机理,对该针法做出客观性的评价,进而找出对阴虚火旺型中风后失眠患者疗效更为突出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72例病例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就诊时间为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均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并明确知情同意。依照随机原
目的:观察速刺八髎穴联合腹部针刺对脑卒中后便秘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新方法。方法:依据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脑卒中后便秘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对入组患者进行分组,每组各32例。两组均在脑血管病中西医常规治疗前提下进行,对照组针刺腹部腧穴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均为左侧),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速刺八髎穴。两组针刺均每日1行,每周6次,共治
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http://www.guidelines-registry.cn/)进行注册(注册号:IPGRP-2020CN083)。目的构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问题,检索并评价临床研究证据,形成相应推荐意见,完成“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初稿。方法1临床问题的构建基于PICO原则整理现有专家共识、实践指南及相关文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中西医呼吸康复对肺脾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来评价传统中医康复训练对于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价值,以期为临床疾病的康复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以符合肺功能II、III级的肺脾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门诊且符合标准的患者96例,
研究目的 1.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2.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研究Ⅰ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60例,并同时纳入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60例作为对照。通过信息调查表的形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亚急性咳嗽的病因病机、临床诊治及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研究进展,学习总结汤毅主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经验。观察分析亚急性咳嗽患者中医体质、证型与性别、年龄、季节等一般资料的相关性,探讨该病患者体质、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二者的相关性;同时,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疗及中医药个体化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整理亚急性咳嗽及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文献,探讨亚急性咳嗽
研究目的:小细胞肺癌(SCLC)的发病率、死亡率据统计呈逐年升高态势。SCLC预后极差,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于广泛期,前期通过观察扶正解毒祛瘀法对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发现扶正解毒祛瘀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配合西医治疗,实现减毒增效等方面,体现出较好的疗效。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305例SCLC病例,分析并归纳影响SCL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探讨贾英
目的:1.系统评价中药内服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内服在本病的应用提供证据支持。2.观察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在本病的应用提供临床经验。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PubMed以及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11月的文献资料,按照纳排标准,收集中药内服治疗
冠脉临界病变又称为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指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显示一支或多支冠脉狭窄程度为50%~70%的病变,在这一阶段,冠脉斑块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既可发展成为易损斑块,又可通过及时的药物干预稳定斑块,逆转病变。斑块的变化直接受到斑块微环境的调控,斑块微环境既包括斑块内泡沫细胞、滋养血管、胆固醇结晶等构成斑块成分的细胞因子,还包括围绕在斑块周围慢性炎症、氧化应激、血流动力学、血脂变化等病理变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通督调神止痛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两者疗效的差异,期望能为枕神经痛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的60例枕神经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通督调神止痛针法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法组)。治疗组采用以水沟、印堂、神庭、百会、内关、合谷、神门为主穴的通督调神止痛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