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Fuzziness In Literature and In Translation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397760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是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显著特点之一.基于此,该文作者着力探讨文学模糊语言的分类及其美学功能,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处理模糊现象时应采用译文视野与译文读者期待视野部分重叠的译法.部分重叠意味着两种视野既有契合点,又有不同之处:译文视野应以读者的期待视野为依据,同时又超越它.由于两种视野有吻合之处,读者不会因为译文视野与期待视野差距过大而放弃阅读.另外,由于两种视野有相异点(译文视野高于读者期待视野),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才会主动地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对未被破坏的召唤结构进行解析.这种差距和不协调能促使读者修正自己的期待视野,在调整和补充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文化敏感性.该文共分四部分.第一章是文献综述和文学模糊这一概念的提出.第二章集中探讨文学模糊在语义、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的体现及分类.第三章论述文学模糊的三种美学功能:构成召唤结构、拓展想象空间和提高期待视野.第四章作者运用大量翻译实例证明了部分重叠译法的可行性.第五章是全文结语.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文章难免有不足之处,但作者希望,将接受美学引入翻译研究会为文学模糊的处理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策略,在人际交往中,间接行为策略被人们广泛应用以达到其特定的交际目的.该文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对语言及社会行为方面的间接性进行了详细研究. 全文分为五
该文是对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一处探讨,作者通过对外语听力理解有关理论、语言输入与语言吸收的关系、学习策略以及元认知理论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系统分析,结合中国听力教学
美国著名作家杰·戴·塞林格(J.D. Salinger)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自1951年7月16日由Little, Brownand Company首次出版以来,其中
论述费迪南·德·索绪尔在对语言符号进行论述时指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这一特点."符号施指"和"符号所指"之间不存在自然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任意的联系.虽然"语言符号的任
口译作为一种沟通媒介,在不同文化语言的沟通交流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繁荣。随着当今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口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被认为是莎翁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其笔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三百多年来一直为各国评论家所评论,尤其是
《喧哗与骚动》(开普史密斯出版社, 1929年10月出版)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其作者威廉·福克纳也称其为他"最充满柔情"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通过对意识流手法近乎完美的
鉴于十八世纪中叶英格兰严格的性别等级制度,二十世纪90年代前的学界一般认为男性主宰公共领域,女性则被局限于私下空间,并使用这样的二元论来描述性别在该时代文学创作中的
该文从广告定义入手,对广告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进行了探讨.广告是由一位被确定的广告住在付费的原则下,所进行的观念、商品或劳务方面的非人员的交流.也就是说,广告己成为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