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民法典》第997条规定的人格权禁令制度是我国人格权立法领域的重大创造性举措,其改变了我国以往通过“行为保全+民事诉讼”相结合的人格权保护方式,实现了由消极被动的事后制裁到积极的事前预防模式的转换,突显了对人格权的优先级保护,对于遏制人格权侵权行为、保护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从程序法视角对人格权禁令的基础理论、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和解读,并通过对现有先行性实践案例的评价与分析,针对人格权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法典》第997条规定的人格权禁令制度是我国人格权立法领域的重大创造性举措,其改变了我国以往通过“行为保全+民事诉讼”相结合的人格权保护方式,实现了由消极被动的事后制裁到积极的事前预防模式的转换,突显了对人格权的优先级保护,对于遏制人格权侵权行为、保护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从程序法视角对人格权禁令的基础理论、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和解读,并通过对现有先行性实践案例的评价与分析,针对人格权禁令程序立法建言献策。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为人格权禁令程序的理论梳理。本章首先对人格权禁令的性质及请求权基础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人格权禁令的请求权基础是人格权请求权,人格权禁令是实现人格权请求权的一项新型程序措施。其次,对人格权禁令程序的性质与特征进行了详细阐释,从人格权禁令程序的立法目的、是否具有争讼性、非讼法理等角度论证人格权禁令程序的非讼属性。最后,通过对人格权禁令制度与现有类似制度进行比较异同点,为人格权禁令程序立法提供思路。第二章为人格权禁令程序的探索适用。首先探讨了人格权禁令程序的适用要件和保护范围,其适用要件有四点:证据要求、紧迫性要求、违法行为、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其次,对人格权禁令与行为保全、人身安全保护令、避风港机制等救济方式的选择适用提供了意见,并结合民法典出台前后的人格权禁令实践案例,分析人格权禁令程序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为人格权禁令程序立法提供新鲜出炉的实践经验和探索路径。第三章为人格权禁令程序的构建。基于前文对人格权禁令程序的性质、特征、适用要件、保护范围、实践案例的相关研究,本文从人格权禁令程序的启动、审查、效力与执行等四个方面对其具体程序设计提出了建议:人格权禁令只能依申请人申请而启动,法官需对禁令申请进行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注重利益平衡,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尤其涉及公共利益和言论自由等方面时,更应审慎发出禁令,以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从效力来看,人格权禁令不具有既判力,效力期间以六个月为宜。从执行程序来看,需增强人格权禁令的执行力度,并出台相应违反禁令的制裁措施。
其他文献
商事留置是担保物权体系和商法领域的重要制度,相较于民法上的留置权,商事留置权有特殊的适用规则。《民法典》第448条以但书的形式规定了商事留置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62条做出更加细致的规定。但现有规则仍不能解决实践中发生的全部问题。面对理论界和实务中的诸多问题,应以现有规则为基础,对商事留置权的特殊规则进行分析,合理解释并运用规则解决争议,使其更加明
近年来,民间借贷领域成为虚假诉讼的重灾区,实践中出现了大量通过虚构债务、伪造证据、隐瞒真相等手段进行虚假诉讼的现象。通过对相关裁判文书考察表明,实践中民间借贷类虚假诉讼的范围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冲突,同时法院在民事诉讼通常程序中存在着识别、认定的困境与惩戒的多重困扰。因此,如何重新界定虚假诉讼从而确定民间借贷类虚假诉讼的范围、如何使得法院在通常诉讼程序中更好地对其进行识别、认定并予以有力地惩戒,是亟需
从2011年开始,《刑法修正案(八)》、《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未成年人免除前科报告义务,确立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到近年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两法”)的修订,以及《公安机关办理犯罪记录查询工作规定》的发布,这一系列变化都说明我国在涉罪未成年人权利保护制度方面不断完善,确立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争取实现未成年犯罪人的“去标签化”和
个人信息合理使用是指个人信息处理者可以直接依据法律规定,而无需取得信息主体同意,就可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法律规则。该规则与告知同意规则共同构成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依据,充分体现了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立法思想。这种可直接依据法律规定进行个人信息处理的规则,其适用之核心在于合理性之认定。但遗憾的是,法律仅规定了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尚未明确此种信息处理行为之合理性认定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法律规
网络直播是互联网时代的繁衍物,其具有强大的流量变现能力,从而吸引了巨多的商业资源,而网络直播营销也应运而生。在2020年疫情爆发的背景下,网络直播营销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高峰期,众多流量明星和主播、企业家均加入到网络直播营销之中。但是,网络直播营销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乱象。2020年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报告分析称,在6月1日至6月20日期间有关“直播带货”的负面消息多达11万多条,其主要问题集
大多数患者由于医学专业性、科学性的特征并不能准确理解相关医疗术语和信息,而医生作为专业的医学领域人才,也无法在医疗实践保证每一位患者充分知悉其目的,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往往容易导致医患关系僵化,因此近几年有关医疗纠纷的案例逐年增多。作为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延伸和发展,医生如果在诊疗过程中未履行告知义务,则需承担侵权责任。尽管为减少和解决纠纷,相关法律已规定了医疗告知义务,但对于医疗告知标准以及违反
《民法典》第535条第1款关于债权人代位权客体的规定,虽然与《合同法》的规定相比有所扩张,但与民法典合同编的一审稿和二审稿中关于“债务人的权利”的规定相比,有相当程度的收缩,总体上对代位权客体扩张的态度较为保守。如果对债权人代位权客体的解释严格遵循文义解释,那么“债权”及“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原则上仅包含了债权以及担保权利,并不能包括物权请求权、形成权、保全性的权利、诉讼法上的权利或公法上的权利
数字音乐版权作为著作权是一种私权利,权利人自由决定如何行使该权利并不违反法律规定。数字音乐版权独家授权对打击盗版、降低交易成本、维护版权人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知识产权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排他性使用,版权的独家授权也引发了版权市场数字音乐平台版权集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依靠知识产权法对独家授权模式进行反垄断规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反垄断法的适时介入能够有效维护数字音乐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同时因为独家授权
高空抛物罪以“情节犯”的标准入罪已经尘埃落定,我国刑事法律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又新增“一员”,因此,在高空抛物罪保护法益的层面上,本文立足于隔离层法益说~1,探讨高空抛物罪构成要素的界定。司法实践中,高空抛物罪构成要件的解释尚存在理论纷争,明确而具体的要素细化规定缺失,形成高空抛物罪在入罪和出罪上的司法不确定性,其中,高空抛物罪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方面解释难题:第一,高空抛物罪客观要件解释困境;
《劳动合同法》八十五条规定的加付赔偿制度乃惩罚性赔偿在我国劳动法领域应用之结果,是劳工工资支付保障的重要法律依据。当前司法实务的主流观点认为,劳动者获得加付赔偿金需要以劳动监察机关行政程序作为前提。出于缺少相应强制执行权等原因,劳动监察机关在实践中很少会向用人单位出具责令行为的行政文书。通过案例检索分析可知,由于缺少行政前置程序,劳动者的加付赔偿金请求大多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加付赔偿金条款处于“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