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生活世界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799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着民族村落学前教育的质量及学龄前儿童的发展,是涉及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关键问题。推动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透过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形成对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群体的理解。目前,乡村教师研究存在着抽离、简化等问题,使得个体的真实生活被遮蔽。故而,对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的研究需置于更宏观的理论视阈下。生活世界理论是对人的存在与意义的思考,指向对具体生活现象的关注和追溯,为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回归生活世界的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研究,要从完全依靠可控可测变量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中抽离出来,转而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研究在方法论层的转向,有助于形成对研究对象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综合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研究对个体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的观照、“生活世界”理论的概念内涵与结构框架、“生活”的定义与分类,构建起包含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双视角的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生活世界研究框架。其中,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生活世界研究在纵向上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为轴,横向上划分为“物质-关系”两个维度,具体内容则按照场域划分为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基于生活世界研究指向关注内嵌于环境中的现象,结合本研究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选择质性的研究方法对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的田野考察,通过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具体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采用目的抽样法结合方便原则,选取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M村幼儿园教师作为田野考察对象。运用叙事的手法,从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活切入,对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物质与关系进行现象学描述与诠释,在实现对“生活场域”现象还原的同时,提炼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发展的真实需求与面临的困境、挑战,揭示影响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生活世界的关键因素,为其生活世界的优化与完善提出可参考的建议。本研究发现:从M村幼儿园教师生活世界的物质场来看,自然条件优越的少数民族村寨、日益发展壮大的M村幼儿园和为教师提供的保障房小区共同构建起了M村幼儿园教师相对充盈的物质生活环境。从物质条件本身来看足以满足个体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但对生活于其中的M村幼儿园教师来说,物质生活的体验却不尽如人意。即便M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但对成年人的餐食、卫生间、床铺、办公桌椅等方面支持不足,导致教师的幼儿园生活充满困难。不完善的区域公共设施建设,导致M村幼儿园教师的日常生活活动形式单一。同时,相对落后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使M村幼儿园教师萌发了到城市定居的共识。从关系层面来看,M村幼儿园教师在职业生活场域中面临着最为繁复的关系网络。三类不同身份教师,出于对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喜爱而聚集在M村幼儿园。日常工作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来自村寨、小学和家长的三重压力,也要处理与幼儿的互动、同事间的合作、与园长的关系。在被复杂关系包裹的职业生活中,M村幼儿园教师生发出了满足感与失落感并存的职业体验,使个体在留任与离职的抉择间不断徘徊。相较于职业生活,家庭和公共场域中的关系则显得相对单一。受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家庭成员“走出去”的职业选择偏好等因素影响,M村幼儿园教师的家庭关系表现出独自面对的孤单。公共生活则因为与村镇的建设、发展紧密相关而在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精神生活方面呈现出单调的特征。基于生活世界中物质与关系的复杂现象,从研究对象对当下、未来生活的体验及研究者视角,提出M村幼儿园教师生活世界面临的“迷茫”“孤独”“空心化”的威胁与“自由自在”“物质条件向好”的发展机遇。基于生活世界的本体呈现,从M村幼儿园教师个体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对影响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生活世界的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自我意识的偏差是影响个体生活世界的内部原因,导致了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对生活世界的感知偏差。同时,提出师资队伍固化、小学附设性质、区域发展滞后对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生活世界的不利影响及舆论导向、政策支持等导致的环境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进而,厘清了内嵌于生活世界本体之中的教师对自身发展与生活世界平衡的本位需求。综合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生活世界的本体特征、影响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生活世界的内外因素及教师的本位需求,本研究提出了相对应的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生活世界支持策略。第一,就个体而言,看见自己并形成强有力的自我认同,是提升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生活世界中个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的不竭动力。第二,形成以民族村落幼儿园为单位的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不同身份教师的优势为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进步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第三,构建包含分层多级的专业培训、学前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家庭成员就业与子女教育的帮扶、个人问题的解决在内的支持体系,以促进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个体发展与稳定师资队伍为标的。第四,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推动民族村落公共建设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对学前教育的广泛认可与支持,以提升民族村落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将更多专业力量引流到民族村落幼儿园的同时提高在职教师的社会地位。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之一。2020年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新中国贫困治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1)后小康社会,如何走好扶贫开发之路,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是中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
学位
自我概念清晰性(self-concept clarity)是指自我概念的内容被清晰和自信定义的程度,反映了个体自我概念的内部一致性及确定性,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根据自我一致性理论和自我差异理论,个体保持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概念和身份,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测量指标,指个体根据自身确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性评价,包
学位
时距知觉与很多认知活动密切相关,其中毫秒到秒的时距感知对个体的运动控制、语言加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时距知觉机制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不同于视觉、听觉等感知觉,时距知觉没有一个专门加工的感受器官,这为时距知觉的机制探讨增加了难度。值得庆幸的是,被称为“心理物理学家的微电极”的感知适应技术,为探索感知觉的神经机制提供了一种无创性的方法。适应后产生的适应后效可以分离出对某一刺激属性有选择性反应的
学位
道教美德伦理的研究动机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思考前沿的学术论题:美德伦理学是一个新兴的规范伦理学视角,需要从不同的思想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资源,比业已成熟的义务论和后果论(功利主义)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美德伦理学关注有德之人、幸福生活、有意义的人生(人生的价值)、美德品质、美德培育(修身)等话题,这些话题更具古典气息与恒久意义,显然,道教也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第二,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探究道教伦理
学位
本定性案例研究描述了教学领导者在教学监督中具有促进有效教学的作用,力图为公立小学教学监督无效的问题提供策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找出被认为有效的教学监督中引入的实践和支持的有效形式来改善教学监督,以促进有效教学,从而为红衣主教大都市公立小学的有效教学做出贡献。该研究进一步试图确定教学领导者在指导他们实践的教学监督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成功地获得有效的监督。使用焦点小组讨论、观察法、文献法和半结
学位
随着积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发展,探究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也成为不同领域学者着重关注的目标之一,揭示这一问题的答案对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优化政府的公共服务与管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现有的幸福感研究主要包括快乐论与实现论两种取向。快乐幸福感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个体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实现幸福感从实现论演化而来,认为幸福并
学位
现代数据中心在不断的与用户和其他的系统产生交互,而数据中心往往采用廉价的服务器,因此很容易发生单点故障,导致严重的损失。由于数据中心通常是由大量的服务器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可以通过冗余机制来保障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高可用性。例如,采用Fat Tree等网络拓扑实现端到端的多路径网络传输,保证网络基础设施的高可用性;通过数据的多副本机制,保证节点故障后数据的可恢复;为业务应用提供冗余节点与带宽,保
学位
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环境下生长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过去几十年里,大量研究表明社会阶层会对攻击产生影响。低社会阶层被视作是攻击的风险因素之一,与高阶层者相比,低阶层者生活在较困难的社会生态环境下(如面临更多的威胁、不可预测性),他们可能会产生一些适应性的行为模式以应对威胁环境,例如攻击行为。但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结果并非总是一致,有研究发现低阶层与高攻击相关,也有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正相
学位
在对社会结构的哲学研究中,如何刻画并分析人的行为、动机及其与他人互动的结果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对社会结构的哲学理论研究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也关系到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以致对人们的社会活动有现实指导意义。博弈论作为一种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决策理论,对研究人们在相互作用下如何理性地进行决策有不可忽视的帮助。囚徒困境作为非合作博弈论中最经典的博弈模型,以简洁而清晰的方式向人们展现出纳什均衡
学位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人类目前较为流行的行为问题之一。拖延通常被界定为,尽管提前预见到拖延会导致不利后果,但仍然自愿推迟(postpone)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任务的行为(Steel,2007)。拖延行为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并在个体身上表现为一种稳定的特质倾向(Steel,2007;Steel&Ferrari,2013)。严重的拖延行为不仅会导致人们更差的学业、工作表现以及更低社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