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采用中医辅助传承平台的临床采集系统建立的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张玉珍教授治疗卵巢功能减退及卵巢早衰的辨治思路和用药特色,以冀继承和发扬其宝贵的临床经验。
方法:
收集张师于2012年10月-2018年1月期间诊治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DOR及POF病案共计200份,通过提取信息及处方用药、整理数据、双人核对后录入中医辅助传承平台系统(V2.5)的“临床采集系统”中,继而采用平台中的“统计报表系统”及“数据分析系统”,对处方分类中最常见的4大证候数据及总体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综合其分析结果与张师在临床上口传及发表的相关学术资料,总结出本研究的结论。
结果:
1.基本资料:200例中含49例DOR,151例POF;患者年龄平均为27.78岁,最小18岁,最大39岁;大部分30-34岁(35%),其次35-39岁(33.5%)。
2.兼病情况:卵巢手术史17例,子宫肌瘤11例,复发性流产史5例,类风湿关节炎史4例,流行性腮腺炎史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史各3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例,乳腺癌术后1例等。
3.证候类型:743条处方共分成10个证候类型,分别为肝肾阴虚血瘀证551次,频率74.16%;气滞血瘀证63次,频率8.48%;肝肾阴虚火旺证50次,频率6.73%;脾肾阳虚血瘀证33次,频率4.44%;肝郁肾虚血瘀证15次,频率2.02%;肾虚血瘀证11次,频率1.48%;阴血亏虚,心神失养证及肝郁脾虚血瘀证各7次,频率0.94%;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肾精亏虚证各3次,频率0.40%。
4.前4大证候数据挖掘如下:
①肝肾阴虚血瘀证:症状频次前5位为带下量少、阴道干涩、月经量少、月经推后、腰酸;药物频次前10位为菟丝子、当归、丹参、女贞子、党参、玉竹、巴戟天、柴胡、熟地黄、白芍;药物四气排序为温、平、寒、凉;药物五味排序为甘、辛、苦、酸、咸、涩;药物归经前3位为肝、肾、脾。设置支持度为5.44%,置信度为0.9时,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菟丝子、女贞子;菟丝子、熟地黄;当归、丹参;党参、玉竹;柴胡、香附等。
②气滞血瘀证:症状频次前5位为乳房胀痛、下腹胀痛、腰酸、月经到期、月经推后;药物频次前10位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香附、赤芍、生地黄、鸡血藤、牡丹皮、葛根;药物四气排序为温、寒、平、凉;药物五味排序为苦、辛、甘、酸;药物归经前3位为肝、心、脾。设置支持度为15.89%,置信度为0.9时,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当归、香附、菟丝子;鸡血藤、葛根等。
③肝肾阴虚火旺证:症状频次前5位为潮热汗出、失眠多梦、阴道干涩、带下量少、月经推后;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为菟丝子、百合、山茱萸、丹参、熟地黄、党参、女贞子、白芍、麦冬、茯苓;药物四气排序为寒、平、温、凉;药物五味排序为甘、苦、酸、辛、涩、咸;药物归经前3位为肝、肾、心。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0.9时,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百合、熟地黄;百合、知母;山茱萸、珍珠母;酸枣仁、茯神等。
④脾肾阳虚血瘀证:症状频次前5位为月经量少、腰酸、月经推后、环唇淡暗、神疲乏力;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为当归、白术、菟丝子、茯苓、熟地黄、党参、白芍、川芎、巴戟天、杜仲;药物四气排序为温、平、寒、凉;药物五味排序为甘、辛、苦、酸、涩、咸;药物归经前3位为肝、脾、肾。设置支持度为9.09%,置信度为0.9时,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白术、茯苓;党参、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等。
5.总体药物之基于熵聚类的新方分析: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5,得出药物新方组合4首:桃仁_牡丹皮_赤芍_鸡血藤_党参;百合_山茱萸_当归_麦冬_茯苓;丹参_赤芍_川芎_玉竹_女贞子;百合_麦冬_山茱萸_当归_珍珠母。
结论:
1.张玉珍教授在辨治本病时,细分多种证型,通过对肝肾阴虚血瘀证、肝肾阴虚火旺证、脾肾阳虚血瘀证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得出共同药物核心组合均为补肾活血药,体现了“肾虚血瘀”为张师治疗本病的根本病机,治疗在补肾活血法的基础上,明辨阴阳气血之偏颇,根据虚损之程度灵活调整药物药量。
2.张师辨证思维细腻,用药配伍严谨,于大补肝肾之中,兼顾调理脾胃,同时不忘疏肝活血;又于通经活血之剂中加入少量补肾之品以兼顾本虚;配方遣药寒温并用,又不乏平和之品,无犯过寒凉伤阳或温燥伤阴之弊。
本研究采用中医辅助传承平台的临床采集系统建立的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张玉珍教授治疗卵巢功能减退及卵巢早衰的辨治思路和用药特色,以冀继承和发扬其宝贵的临床经验。
方法:
收集张师于2012年10月-2018年1月期间诊治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DOR及POF病案共计200份,通过提取信息及处方用药、整理数据、双人核对后录入中医辅助传承平台系统(V2.5)的“临床采集系统”中,继而采用平台中的“统计报表系统”及“数据分析系统”,对处方分类中最常见的4大证候数据及总体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综合其分析结果与张师在临床上口传及发表的相关学术资料,总结出本研究的结论。
结果:
1.基本资料:200例中含49例DOR,151例POF;患者年龄平均为27.78岁,最小18岁,最大39岁;大部分30-34岁(35%),其次35-39岁(33.5%)。
2.兼病情况:卵巢手术史17例,子宫肌瘤11例,复发性流产史5例,类风湿关节炎史4例,流行性腮腺炎史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史各3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例,乳腺癌术后1例等。
3.证候类型:743条处方共分成10个证候类型,分别为肝肾阴虚血瘀证551次,频率74.16%;气滞血瘀证63次,频率8.48%;肝肾阴虚火旺证50次,频率6.73%;脾肾阳虚血瘀证33次,频率4.44%;肝郁肾虚血瘀证15次,频率2.02%;肾虚血瘀证11次,频率1.48%;阴血亏虚,心神失养证及肝郁脾虚血瘀证各7次,频率0.94%;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肾精亏虚证各3次,频率0.40%。
4.前4大证候数据挖掘如下:
①肝肾阴虚血瘀证:症状频次前5位为带下量少、阴道干涩、月经量少、月经推后、腰酸;药物频次前10位为菟丝子、当归、丹参、女贞子、党参、玉竹、巴戟天、柴胡、熟地黄、白芍;药物四气排序为温、平、寒、凉;药物五味排序为甘、辛、苦、酸、咸、涩;药物归经前3位为肝、肾、脾。设置支持度为5.44%,置信度为0.9时,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菟丝子、女贞子;菟丝子、熟地黄;当归、丹参;党参、玉竹;柴胡、香附等。
②气滞血瘀证:症状频次前5位为乳房胀痛、下腹胀痛、腰酸、月经到期、月经推后;药物频次前10位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香附、赤芍、生地黄、鸡血藤、牡丹皮、葛根;药物四气排序为温、寒、平、凉;药物五味排序为苦、辛、甘、酸;药物归经前3位为肝、心、脾。设置支持度为15.89%,置信度为0.9时,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当归、香附、菟丝子;鸡血藤、葛根等。
③肝肾阴虚火旺证:症状频次前5位为潮热汗出、失眠多梦、阴道干涩、带下量少、月经推后;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为菟丝子、百合、山茱萸、丹参、熟地黄、党参、女贞子、白芍、麦冬、茯苓;药物四气排序为寒、平、温、凉;药物五味排序为甘、苦、酸、辛、涩、咸;药物归经前3位为肝、肾、心。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0.9时,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百合、熟地黄;百合、知母;山茱萸、珍珠母;酸枣仁、茯神等。
④脾肾阳虚血瘀证:症状频次前5位为月经量少、腰酸、月经推后、环唇淡暗、神疲乏力;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为当归、白术、菟丝子、茯苓、熟地黄、党参、白芍、川芎、巴戟天、杜仲;药物四气排序为温、平、寒、凉;药物五味排序为甘、辛、苦、酸、涩、咸;药物归经前3位为肝、脾、肾。设置支持度为9.09%,置信度为0.9时,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白术、茯苓;党参、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等。
5.总体药物之基于熵聚类的新方分析: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5,得出药物新方组合4首:桃仁_牡丹皮_赤芍_鸡血藤_党参;百合_山茱萸_当归_麦冬_茯苓;丹参_赤芍_川芎_玉竹_女贞子;百合_麦冬_山茱萸_当归_珍珠母。
结论:
1.张玉珍教授在辨治本病时,细分多种证型,通过对肝肾阴虚血瘀证、肝肾阴虚火旺证、脾肾阳虚血瘀证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得出共同药物核心组合均为补肾活血药,体现了“肾虚血瘀”为张师治疗本病的根本病机,治疗在补肾活血法的基础上,明辨阴阳气血之偏颇,根据虚损之程度灵活调整药物药量。
2.张师辨证思维细腻,用药配伍严谨,于大补肝肾之中,兼顾调理脾胃,同时不忘疏肝活血;又于通经活血之剂中加入少量补肾之品以兼顾本虚;配方遣药寒温并用,又不乏平和之品,无犯过寒凉伤阳或温燥伤阴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