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自营工商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外出打工,在这一过程中,用于购买农机器械的支出越来越多,单靠自身的积累已经无法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生产方式转变的角度,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吉林省生产方式的转变在转型时期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农户的借贷意愿比较强烈,借款金额较小且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正规金融机构对贷款都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存在贷款手续复杂繁琐的问题,农户获得正规贷款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从金融供求的现状来看,吉林省的农村信贷表现为信贷不足,无法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本文使用吉林省农村金融项目课题组对松原地区实地调研的数据,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基本特征进行统计性分析,发现农户的收入来源呈多元化趋势,虽然农业生产收入不再是农户的唯一收入,但仍是其主要收入,借贷的资金也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其次用于购买和维护房屋、非农业经营,并且大多数的借贷资金来源于非正规渠道,向亲朋好友借款是主要的借贷方式。从生产方式转变的角度,通过构建Logit模型对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户主的年龄、人均耕地面积、家庭资产总额、住房价值、工资性收入显著性地负向影响农户的借贷行为,农业生产收入、农业生产性支出、住房支出显著性地正向影响农户的借贷行为,家庭中外出打工人数和非农业经营收入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地,按生产方式将全体农户分为以农业生产为主和以非农业经营为主两个群体,使用Logit模型分别对其借贷行为决定模型进行估计。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而言,人均耕地面积、家庭资产总额和工资性收入显著性地负向影响农户的借贷行为,农业生产支出和住房支出显著性地正向影响农户的借贷行为;对以非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户而言,家庭资产总额显著性地负向影响农户的借贷行为,农业生产支出显著性地正向影响农户的借贷行为。以此为基础,运用扩展后的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对造成农户借贷行为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农户个体禀赋差异的作用仅为20.15%,而金融市场因素解释了借贷行为差异的79.85%,因此,吉林省农村金融市场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金融抑制或金融约束。对此,为进一步提高吉林省农户的收入水平,则应着重关注纠正金融市场因素,减轻信贷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