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底,在政府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正式成立,随后几年间在全国各地成立起其地方性组织。作为“半民半官”性质的人民团体,其成立与改革主旨息息相关,是政府职能转变,向“小政府、大社会”趋势发展下的创新尝试,为政府和群众搭建起更紧密的联系桥梁,成为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重要补充力量。可以说,残疾人联合会的发展与我国改革的路径是重合的。在广东省S市,S市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S市残联)中长期存在着机关借调直属事业单位人员从事日常工作的现象,借调人员的比重占机关在编在岗人员比重一半以上。借调现象的长期存在且在S市残联日常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引起本次研究的最初原因,相应的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借调这一非正式行为在S市残联长期实施的原因是什么?借调行为在身处改革大潮流的S市残联这一人民团体中处于怎样的角色?又对S市残联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研究认为,借调可以成为解开在大改革背景下S市残联这一“半官半民”人民团体的发展路径和组织应对逻辑的重要密码。本研究聚焦于S市残联这一具体的组织,以“借调”这一具体组织行为切入,由点及面地来分析组织发展特点。作为一篇定性研究,本文以作者3年多在S市残联的观察作为主要材料来源,辅之以文献法、访谈法,旨在以一幅细腻的组织图景展现借调行为下S市残联这一人民团体的发展现状。
具体到研究内容,本文先从S市残联组织结构入手,结合其成立的历史背景对借调的由来进行分析,认为在组织成立的早期,成员的相似性、模糊不清的分工边界以及一致的事业目标共同作用下形成的S市残联组织“整体观”,成为了借调存在的内部思维逻辑依据。借助新制度主义视角,本文对机关办公室在强化S市残联“半官半民”性质制度合法性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呈现出S市残联由整体向分立过渡,力求发挥“半官半民”灵活性却深陷于强化制度合法性需求的矛盾的组织全貌。进而,本文将借调现象与交易行为进行类比,梳理了借调由产生、确立到终结的全过程,原本为应对机关紧急工作或临时性人手不足而实施的作为组织非正式约束的借调行为,却在多种合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步走向常规化,当一项借调走向结束时,借调人员的流失也变成了新借调开始的理由,至此,借调进入了无限制的循环之中。随后,本文着重探讨了S市残联对借调行为沿用的内在逻辑,并就此举引发的组织路径依赖及内卷化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分析。最后,针对从借调行为折射出的组织发展困境本文提出对策,同时将S市残联放置于广义官办非营利组织范畴探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前景。
本研究认为,借调可以成为解开在大改革背景下S市残联这一“半官半民”人民团体的发展路径和组织应对逻辑的重要密码。本研究聚焦于S市残联这一具体的组织,以“借调”这一具体组织行为切入,由点及面地来分析组织发展特点。作为一篇定性研究,本文以作者3年多在S市残联的观察作为主要材料来源,辅之以文献法、访谈法,旨在以一幅细腻的组织图景展现借调行为下S市残联这一人民团体的发展现状。
具体到研究内容,本文先从S市残联组织结构入手,结合其成立的历史背景对借调的由来进行分析,认为在组织成立的早期,成员的相似性、模糊不清的分工边界以及一致的事业目标共同作用下形成的S市残联组织“整体观”,成为了借调存在的内部思维逻辑依据。借助新制度主义视角,本文对机关办公室在强化S市残联“半官半民”性质制度合法性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呈现出S市残联由整体向分立过渡,力求发挥“半官半民”灵活性却深陷于强化制度合法性需求的矛盾的组织全貌。进而,本文将借调现象与交易行为进行类比,梳理了借调由产生、确立到终结的全过程,原本为应对机关紧急工作或临时性人手不足而实施的作为组织非正式约束的借调行为,却在多种合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步走向常规化,当一项借调走向结束时,借调人员的流失也变成了新借调开始的理由,至此,借调进入了无限制的循环之中。随后,本文着重探讨了S市残联对借调行为沿用的内在逻辑,并就此举引发的组织路径依赖及内卷化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分析。最后,针对从借调行为折射出的组织发展困境本文提出对策,同时将S市残联放置于广义官办非营利组织范畴探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