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英译中的两个“世界”——一项基于《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gj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的诗词曲赋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形式上具有“文备众体”,内容上“万象争辉”的特征,是小说中的“阆苑奇葩”。如果说作者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个现实与浪漫的世界,读者则通过解读小说共享了这一世界,而英译本作为原作的延伸、变体或来世,又不知不觉中创造了另一重世界,这个世界的接受者主要是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和懂外文的中国读者。《红楼梦》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和近60个译本,且译本研究呈专业化和多元化趋势发展,其中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英译本因最具代表性而常被选作研究对象。本文的理论基础: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此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对现实世界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一种认知活动,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含古代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原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兼顾作者、文本和读者三个要素,倡导和谐翻译。可见,此理论的哲学基础、翻译的性质、单位、目标、制衡方式、隐喻机制非常清晰。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作为一门新的翻译语言学理论,还未成为主流,但其科学性、全面性、互动性与和谐性的特征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本文的研究方法: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观照下,以杨、霍两个全译本为语料来源,对《红楼梦》中的10首诗词曲赋的英译从两个层面进行个案研究。一,微观层面(语言与效果):以整首诗为语篇单位,研究译文如何通过语言的转换来传达原诗的音、形、意美及再现原作的风格、意境与神韵;二,宏观层面(认知与识解):研究译者通过与作者达到“神通”,从而正确认识、解读并再现原作者、作品所欲描写的现实与认知两个世界的能力,即译者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并解释同一事态的认知能力。两个英译本的研究就是两位译者的一次对话,话题是《红楼梦》。本文采用理论思辨和语料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两个译本的文本研究,目的在于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及翻译策略的差异性,从而将翻译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探索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路径。
其他文献
阿诺德·贝内特(Arnold Bennett, 1867-1931)是20世纪初享誉英国文坛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前曾声名远播,但死后却一度声名寂寥。《老妇谭》(1908)出版之后,贝氏曾一度认为他
企业和员工是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员工的共同努力构筑了企业的发展,日本企业为开发员工的职业能力,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对员工进行职业能力培训,不断增加员工职业能力培训的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来临,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用英语相互交流和传播思想。英语新闻是最新信息和思想的主要媒体。新闻具有时新、重要、贴近读者、独特和有趣的
核心能力是中国教育部门对普通高中生提出的最新要求.本文首先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及价值取向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用于阐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何自然,2005),其核心术语是“模因”(meme)。该术语由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所著的《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