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的女性命运与女性意识解读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onegou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蓬勃发展,一大批优秀的华裔作家应运而生,谭恩美便是其中的一员.作为其处女作,《喜福会》(1989)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并获得了读者和评论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华裔小说题材广泛,但总体而言,其主题集中体现为对美国主流社会种族偏见的反抗,对自身文化与身份建构的探寻与思考以及对性别歧视的抗争。谭恩美的作品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华裔女性,同时受到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谭恩美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华人女性生活的高度关注。在《喜福会》中,谭恩美以其独特的视角,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基础,通过对生活在男权社会和西方霸权话语下四个家庭中母亲和女儿两代人的生活的生动描述,展现了女性在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双重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处境。  本文拟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尤其是赛义德.爱德华的东方主义理论和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对《喜福会》中的女性命运与女性意识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的四对母女所遭受的多重压迫以及如何在意识觉醒之后积极反抗各种压迫,打破东方主义所赋予的刻板形象,重塑自我、建构自我身份.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简要回顾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然后指出谭恩美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主要作品,最后介绍《喜福会》的主要内容,学术界对其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后殖民主义理论,尤其是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以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及其对华裔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重点论述《喜福会》中女性双重“他者”的命运.首先是小说中的母亲们在来美国之前,在男尊女卑的中国社会里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经历,但来到美国后,这个白人主导的社会并没有让她们的命运产生太大的改观。此外,和在中国的生活相比,除了性别上的歧视,在这里,她们又遭受了种族上的歧视,所以她们依然处在社会的边缘和失语的状态。其次是女儿们虽然生长在美国并且接受了美国的教育,但由于无法改变的东方人外貌特征,依然难以真正意义上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和她们的母亲们一样,她们也承受着种族和性别上的双重歧视,是主流社会的“他者”。第四部分着重分析困境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通过自我救赎和抗争对自我身份的重构。无论是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母亲们还是接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熏陶的女儿们都没有消极地接受社会对她们的身份定位,她们积极地进行自我救赎,建构自己的身份。第五部分为结论。性别和种族的双重歧视使华裔女性处于边缘化和“他者”化的艰难境地,但她们并没有消极的接受现实,而是以各种方式做出自己的反抗,寻觅并重构自我。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辛斌提出的互文分类标准,即“具体的”互文和“体裁的”互文,作者选取《中国日报》英文版和《华盛顿邮报》各30篇新闻作为语料进行互文性对比分析。意在通过分析语料,揭
本研究试图以框架语义学和认知构式语法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并采用英汉跨语分析方法,对双及物构式中动词语义和构式语义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旨在发现英汉双及物构式赋义机制的异
目前学界已有不少探索个体差异对二语口语输出影响的学术研究,然而对于以语言学能和工作记忆为代表的认知因素以及词汇量上的个体差异对二语写作输出质量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插图比起普通文字显得更具描写性和表现力。这就是许多词典使用插图的原因。关于学习型词典在处理插图方面,英国和美国总体上做得更好且历史更悠久。然而,
学位
复合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所组成的在语法和语义上都作为一个词的词汇单位。复合词在英汉语中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按照复合词构词语素的词类组合方式,英汉复合词最常见